反常识思维真的对吗?——01手撕《万万没想到:用理性思维理解世界》:反常识思维

说真的,当我决定手撕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恐惧的。因为这本书十分畅销,且粉丝众多,我怕我被众人用吐沫星子给淹死。但我自己又是一个固执的人,我就是想挑战一下权威,聊一聊在文科生眼中的理性思维。下面,我就准备开始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手撕了。如果说得不对,也请各位看客莞尔一笑,心领神会,手下留情。

书本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芦山地震的事情,万维钢指责一些记者想要采访被石板压着的人,还有直播手术。说真的,对于这样的指责,我无言以对,有的时候,记者们为了收视率确实做得有些过分。但紧接着,万维钢就把矛头指向文人的膝跳反应:煽情。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们经常说:“要做好本职工作。”那么记者的本职工作是什么?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如实报道所发生的事件。地震是一场灾难,如果报道不煽情,那么怎么报道?难道要欢天喜地的庆祝地震吗?显然不合适。当然,书中强调的是请不要过于煽情。也就是说,可以煽情,请不要过于煽情。万维钢很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模糊的词汇:“过于”。按理说,这不是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因为在理科生的眼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根本没有可能、大概、也许、少许这样的词汇,而这些词汇,正是那些喜欢无病呻吟的文科生使用的。那么,不要过于煽情,说到底,这就变成了一个程度深浅的问题。可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呢?严格来说,每个人的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你不能要求一篇新闻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度”。就像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吃素是一样的,重口难调,也许有人就认为,芦山地震的报道还不够感人,或者这些报道刚刚好。因此,请不要过于煽情就变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我们可以按照新闻最基本的要素,采用最理性的角度去报道一场地震。即,某时某地,发生地震,遇难多少人,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目前,政府已经开始了救援。OK,写完了。如果所有的新闻都这样报道,那么会产生什么现象?一场30分钟的新闻联播看完,可以播出上千条的新闻,然后你一条新闻都记不住,因为这些新闻很难有记忆点,并且看完新闻联播之后,你会非常的疲倦,因为这么看新闻,说实在的:太累!难道说,这就是你们所要的理性吗?或者这样就不算煽情?

社会发展到今天,新闻已经开始有点扭曲变形,以前的新闻要求时效性,现在的新闻要求可读性、有趣性,如果你的新闻没有点不一样的东西,这样的新闻写了也是白写,写了也没人看,那么这不就是白耽误工夫呢?与其这样,还不如写的煽情点,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场地震。我不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对地方。难道要一大堆没人看的东西就对了吗?万维钢一直在强调要用理科思维看待世界,理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我想说的是,哲学才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好不好。哲学中指出:“存在即合理”。所以,请你不要用这种“过于煽情”的思维,来抨击人类的情感神经了。

接下来,万维钢为了表现自己更为理性的一面,他马上列举的一个示例。即,给非洲儿童捐款,两封信的主题一致,就是写法不一样。一封信列举了非洲儿童受苦受难的数据,另一封描写了一个非洲小女孩的现状。然后说,第二封信比第一封信的效果好,说明人类是不理智啊。天啊,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个问题,我们难道不知道非洲落后,需要捐款吗?显然是知道的。所以,对于给非洲捐款是一个常识问题。那么既然是捐款,我肯定会捐给能够打动我的人,显然,第二封信比第一封信更生动,因此效果更好。可这不代表人类是不理智的,只是他没有被打动,不想捐款罢了。严格来说,这是心理学的范畴,绝对不是不理智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更能说明一个问题,心理学也是科学,是有规律有公式的,绝对不是不理智。

为了说明抽象数字没有具体的故事生动,万维钢还列举了斯大林说的一句话:“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现在,我就列举几个数字,让各位铭记。数字一:南京大屠杀三十万;数字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数字三:斯巴达与三百勇士。也就是说,这些数字每个都能让人触目惊心、思想深刻。谁说数字不能打动人呢?其实,通过我列举的这些数字,大家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打动人的东西,只要你的宣传到位,只要你的这个数字能够深入人心。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给第二封信进行捐款,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对非洲儿童的贫困并不了解,不能感同身受,如果这些单调的数字能够像斯巴达与三百勇士那样广为人知,我们也不介意捐款,更不会感觉到数字的枯燥。你拿了一些我没跟看不懂的数字,告诉我,你需要帮助。对不起,我只能认为你是在诈骗和抢劫。

然后,万维钢表述了人类常识的形成。我感觉这一段他思考的并不全面,应该参考哲学思想,来阐述人类认知和世界观的产生。这样,能说明,人类在长期积累的知识,是一种科学的常识,并非不理智,而且,常识中有其固有的认知,也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并非不理智,也并非理科思维就更科学、更理智。

最让我无语的是,万维钢还列举了这样一件事情。伦敦奥运会,运动员五天用了十五万个避孕套,平均每人每天用三个,然后说有三个文人,根据这一事件发表演说,指出优秀的人性能力都比较强。最后才说,其实这三个文人理解错了,运动员更多是把避孕套作为纪念收藏了。面对这样的言论,叔叔可以忍,婶婶就真的忍不了。

我承认,文人更为感性一些,但文人不是傻子好吗。作为一个正常人,听说一群人用了十五万个避孕套。你会怎么想?肯定是感觉这群人好厉害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那是因为我们被误导了。这就好比,有一天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有一个人死了。那么你一定会联想,这个人是不是因为天黑的缘故,是摔死了、掉进河里淹死的等等,可答案呢?这个人在家吃火锅噎死。怎么样,这个答案是不是很无敌。不是文人会往某个方向去联想,而是只要是个正常人,他们都会有正常的联想,这跟理性思维和文科思维没有半点关系!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三个发言的文人,但我还是要替他们说话。三个发言的文人由于没有调查,又要被赶鸭子进行了发言,他们所获得信息就是十五万个避孕套被用完了,你说,他们能怎么发言,难道你让他们说,运动员们晚上搞了一个派对,由于没有气球,因此使用了十五万个避孕套?显然更加扯淡,因此,他们发挥了正常的联想,完成了演讲。

我是说如果,如果有人十分明确的告诉这三个文人,十五万个避孕套都被运动员们给私藏了,留作了纪念。我相信,这三个文人都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再有之前类似的演讲。

我不明白,万维钢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事例,在我看来,这是极度不严谨的。另外,我还想说,只要是写书的,或者写文章的,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文字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为的就是使作者的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在我们读这样具有思想性书籍的时候,对于其中的观点和事例,应当采取“反向思维”,即,想尽一切办法去推翻书中的观点和事例,使之不能成立,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推翻的,则该观点才能是正确的,切不可被作者的思路所引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常识思维真的对吗?——01手撕《万万没想到:用理性思维理解世界》:反常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