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自学习《高绩效教练》以来,尝试着在生活和工作中加强练习这项技能。于是与公司的其中一位同事达成一份协议:我用教练式领导来与他合作,每周五进行一次复盘。

        从一开始的合作协议建立,到后来经过两次的教练式反馈,无意中发现在戴眼镜这件事情上,是他的一个障碍。在他的认知里,戴眼镜是有文化涵养的体现,他自己没资格佩戴。我意识到,在这个阶段,这件事情是释放他的潜能的一个突破口。在第三次复盘中,通过使用GROW模型,“逼迫”他承诺从7月1日开始,正式佩戴眼镜。

        7月3日,再次与该同事复盘时,发现对方只是不在公司的时候佩戴眼镜,但当他在办公室时,仍然在回避,他不知道如何应对同事们的“反应”。经过20分钟的对话后,他终于戴上眼镜,走出我的办公室......

        在回家的路上,太太与另外一位同事评论起戴眼镜的同事的行为,以及评价眼镜之于这位同事的适合度。这个时候,我忍不住告诉她们,不能乱评价别人的行为,况且对方是经过了很大的挑战才戴起眼镜。在经过几句争论后,以我的一句不礼貌回话结束了争论---“那就请闭上嘴”。

        当天晚上,我回顾了这个争论的过程,当自己听到他人对于同事戴眼镜的行为评判时,第一反应就是愤怒,言语中立刻充满指责与命令---当时并没有察觉。显然,那个时候,我已经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旧有的模式非常自然地就开启了:愤怒---反击---指责---报复。

        是什么导致自己那么的愤怒呢?为了保护戴眼镜的同事不被伤害吗,还是为了保护他的“破茧"成功?也可能 “保护他人”只是自己的美丽衣裳,更底层的意图或者动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教练的成功,也就是希望教练的结果是成功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那为什么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呢?是自卑吗?如果是,自卑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被评价积累后而产生的吗,还是被批评积累之后产生的,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今后如何可以在念起的一瞬间,观察并捕捉到她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