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崩断,自此大地西高东低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pí)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yōu)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gǔn)泡泡(páo)。爰(yuán)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fǔ),食之不劳。

不周山

自长沙山往西北方向行三百七十里,就到了不周山。关于不周山的位置有很多推测,根据《山海经》的地理方位,应该是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到山西平朔之间。

站在不周山顶,可以感受到巍峨的不周山高高地雄踞于岳崇山之上,北望可以看见诸毗(pí)山,东望可以看见黄河之水的源头所潜在的地方——泑(yōu)泽(位于今内蒙古黄河前套平原,又名土默川平原),地下的源头之水喷涌而出,发出了浑浑(gǔn)泡泡(páo)的响声。

不周山生长着一种珍贵的果树,它的叶子很像是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花萼却是红色的。《山海经》中并未记录这种果树的名称,但是却记录下了其果实的神奇功效。这种果树所结的果实外形很像桃子,据说人们吃了这种果子就可以解除一切烦恼和忧郁。


不周山名称由来

不周山高耸入云,传说曾经是天柱之一。

因为其山形有缺,有不周全的地方,因为被称之为不周山。从山的西北部缺口处吹出的风,被称为不周风。

相传不周山之所以山形有缺,是因为上古时期水神共工在与颛顼(zhuān,xū)争夺帝位时失败了,于是便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断裂造成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炎帝的后代,姓姜,是位于今河南北部的一个部落的领袖。相传他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座下神兽乃是两条神龙。

而颛顼则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的统治范围很广,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其中也包含了共工所在的部落。

共工的部落以农耕为主,所以他十分注重水利,还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方便了人们的取水灌溉,因此很受人们爱戴。他在考察部落土地情况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地势较高,田地浇水十分不便,而有些地方则地势太低,十分容易被水淹没。

针对这种情况,共工制定了一个计划。他决定将高处的土壤运到低处,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地势较高的田地的灌溉,也可以避免地势较低处成为水洼。

但是身为部落首领的颛顼却不赞成这种方法,他认为采用共工的方法后会提升共工在部落的威望,威胁到自身首领的地位。

于是共工和颛顼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却是对部族首领之位的争夺。在这场战斗中,共工失败了。

共工败北后一怒之下,便驾起飞龙,飞到半空中再猛地一下撞向了不周山。

雾时间,巨响震天,一阵地动山摇之后,只见不周山被共工猛然一撞,竟拦腰折断了,山体轰然倒塌。而此时,天地之间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

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此时天柱骤然崩断,使得系着大地的纽带也随之崩断了,于是大地自此向东南方向塌陷下去,大地上的江河水流亦向东奔腾而去,最终流入东方的大海。天空也自此向西北方向倾斜,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便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 天文训》


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天柱不周山全部的讲解了,有小伙伴想要探讨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下一篇我们将要走进的就是峚(mì)山了,小伙伴们敬请期待吧。

参考文献:《淮南子》《山海经广注》《山海经图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趣聊《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崩断,自此大地西高东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