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除法的妙用

      本周,我们教学了第三单元的《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张静娜老师就提出了能不能在让学生分解质因数的时候,给学生渗透“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这个方法能更快的找到这个数可以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简单明了。

      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在教材38页,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呈现,只是让学生初步去了解,没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我们五年级数学组就这个知识点进行了研讨,并给张老师提出了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在听陈亚飞老师的本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她抓住教材48页第9题为重点,带领学生找出了规律,特别是在教学“两数既不互质又不是倍数关系”时,该如何快速找出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她也利用短除法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让学生很容易记掌握了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是:两边之积是最大公因数,一圈之积是最小公倍数。

        这两节课,张老师和陈老师都是利用了短除法让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那么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能不能也用短除法进行解决呢?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所以,我就将我本周的教学任务进行了设定,设计一节利用短除法来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课。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

      例1,“一张长方形的纸板,长75厘米、宽60厘米。现在要把它切割成若干块小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边长为整厘米数,请问共有几种切割法?如果要使切割的正方形面积是最大的,共可以切成多少块?”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求“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因为切割的正方形边长必须能同时整除75厘米和60厘米,这就是求75和60的“公约数”的问题;要使切割成的小正方形面积最大,也就是要使它的边长最大,这就是求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的问题。

        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短除法”求出75和60的“最大公约数”:

3|75、 60

  5|25、20

      5      4

      在这个短除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很多数学信息:

1.可以切割成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

公有的质因数3,就代表可以切割成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公有的质因数5,就代表可以切割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

公有的质因数3和5的成绩,就代表可以切割成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

其中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大。

2.可以切割的块数

边长是3厘米,可以切割的块数是:

(75 ÷3)×(60÷3)=25×20=500(块)

边长是5厘米,可以切割的块数是:

(75 ÷5)×(60÷5)=15×12=180(块)

边长是15厘米,可以切割的块数是:

(75 ÷15)×(60÷15)=5×4=20(块)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是和社会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又如我们常见的相遇问题:

        小红绕公园一圈大概要10分钟,小强要8分钟,我小明要5分钟,那么他们三个如果同时起跑,至少多少分钟会在起点再次相遇?再次相遇时,他们分别跑了多少圈?

        要想让他们三个相遇,他们三个跑步的时间必须相同,就是要求他们三个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用短除法解决:

      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每一个所用时间都是:2×5×1×4×1=40分钟

小红跑了:40÷10=4圈

小强跑了:40÷8=5圈

小明跑了:40÷5=8圈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知识用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去解决身边常见的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除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