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学了很多却没啥用,也许因为你没Get正确姿势

前几天,好友小湘忽然发来好多条微信语音留言,大意是讲述自己参加线下活动的经历,以及与新链接的朋友们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突然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感,而且是多年未曾有过的感受。

例如,他告诉我,在与新朋友的沟通中,忽然发现自己能将以前学习的、练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并实实在在地启发和帮助对方,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

于是,我收到了他很正式的感谢。在过去的大半年中,我与他分享了不少关于在线学习的资源,比如写作训练营,以及得到、知乎、混沌大学等知识付费平台。而正是因为全身心投入其中学习,使他的思维和习惯,都在发生巨潜移默化的改变,直到前几天参加活动,才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很远。

显而易见,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在线学习变得门槛极低,网上各种免费付费的课程,只要你有心,想学什么领域几乎都能找到。

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买课不等于学习,学了不等于能用,用了未必提升。

这难道是个怪圈?

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

是不是也屯了不少课程,但并没有学完?

书架上是否有很多本书,都只看了开头几页,甚至都没有打开过?

公众号关注了几百个,却终究并未深入学习过?

学了不少课,好像依然成效不大?

其实,这一切并非你的错。我自己,也曾遇到过上述每一种情况。

而经历了这一年来在线学习后,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我终于慢慢梳理清楚,原来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正确的学习姿势。

那么究竟什么是正确的姿势呢?这就要先从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人性开始。

01、通过自律或他律,搞定「坚持」问题。

学习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因此很难坚持。

我曾从知识付费行业资深人士处获悉,很多时候,一门在线课程,最后一节课的打开率,居然只有5%!

这意味着什么呢?先遑论是否学以致用,仅仅是听完课程的人,到最后寥寥无几。

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坚持」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小型的在线课程。

当然,难以坚持学习,也是由人类大脑结构决定的。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经典研究理论,即人脑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
可以理解为全自动系统,无意识且快速,几乎不消耗能量。例如走路、开车、吃饭,穿衣服,都是一个自然完成的过程,几乎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你早晨起来穿裤子,一般不会去想要先穿哪只脚;

系统2
需要调用注意力,并有思考的过程,也会消耗能量。例如解数学题,下象棋、写工作报告,这些活动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大脑「努力」去「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完成。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本能是会倾向于使用哪一个系统?

当然是倾向系统1,不用动脑。原因在于,自古以来人的生存本能决定了潜意识里人们总是在保存能量、避免消耗,造成的结果就是——能不动脑,就不动脑。

那既然是人性使然,当然不可能纯粹靠意志力去与之对抗,那只会让你消耗更大的能量。

在学习这件事上,若要解决坚持问题,最常走的两种路径——自律或他律。

先说自律。这是很多人闻之色变的两个字,即害怕,又向往。想想你身边的自律大神,你是不是一边膜拜他们,想要变成他们的样子,一边又担忧自己根本无法忍受走向自律之路必然会遭遇的各种痛苦?

当然,自律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如果你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那自然会有办法解决「坚持」这件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坚持」。

我们重点要说的是——他律。既然自律很难达到,退一步,他律行不行呢?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高性价比的办法,既不用承受太多的痛苦,又有比较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我每天跑步,已坚持9个月。经历这个过程才知道,这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支撑着我,就是跑友群,每天跑完把截图发在群里的时候,像完成了一件大事,如释重负。

学习也一样,如果你能找到相互陪伴的小伙伴,共同学习,那将比自己咬着牙孑然前行,要容易得多。

你可以召集身边亲友,甚至网友,组建共同学习的群体,定期举办活动;也可以去参加现有的活动,比如国内的头马演讲俱乐部,我认识的好几位朋友都有参与并在演讲方面获得很大提升。

你也可以在线上组建社群,或者加入现有的社群;当然,自建社群会存在运营持续性的问题。那么加入社群会是比较好的选择,比如知识星球,就是各种社群的聚集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加入。(很多优质社群会收年费)

你还可以参与各种课程的训练营,将单独学习模式,切换到社群学习、陪伴式学习模式。目前,各领域的学习训练营,正在快速取代传统的在线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群同学结伴学习,还有组长、班长们督促你认真完成作业,并帮助你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整好心态。

02、通过有效的练习、实践,让所学内容真正「内化」,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光学不练,消化不良,以至于在线课程学习仅仅成为缓解焦虑的暂时性手段,这很常见,不是么?

回想一下自己,你是不是也曾这样——

学习了课程或者看完一本书,却记不住多少内容。需要用时,大脑中一片模糊,雾里看花。

知识的传递和吸取容易,但内化很难。所谓内化,就是将学到的东西真正吸收,转化为自身营养,并且在真正去要用到的时候,你能把所学内容表达得清楚、透彻,甚至能举一反三。这个过程必须要靠练习和实践来实现。

其一、练习,是产出「思考加工产品」。

练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你学习课程或者阅读,做笔记,这也是一种基础的练习。但这里要注意,我不提倡照原文记录笔记,你最好用自己的话,甚至跟原文很不一样的话,记下笔记。

摘自《加速》(张萌著)

例如上图,学习完「知识共享」这一节之后,我用一个字到七个字,分别作了概括,这就是一种笔记练习,这才是经过自己思考体系加工的东西。

再比如,你根据所学内容,写几百字的延伸感想,也是一种练习;

又或者,很多在线学习训练营中,都有作业体系,通过写作业练习的方式,也能进行梳理和内化。

其二、实践,是用「思考加工产品」去创造价值,相当于你把它「卖出去」。

实践,简单说就是去用。

我曾做过一门《精细化运营》课程,涵盖运营方法论、用户体验、沟通、逻辑等领域内容。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部分知识点还没有完全理顺。例如「高效沟通」这节课,虽然沟通方面已经是我的优势,但我依然认真地找来市面上最好的基本沟通书籍,重新学习梳理,把一些要点打通,完全内化于心,才能变成我要讲的课程内容。

这个过程,让我充分理解了「内化」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实现。对于一名讲师来说,你不可能糊弄过关,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来不得半点虚假。

所以说,「教」是最高境界的「实践」,是把所学的东西彻底内化的最佳路径。

那如果没机会「卖出去」怎么办呢,那就想办法「送出去」。你的另一半,或者父母,或者好友,你都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跟他们分享(送给他们):“哥们,我今天学了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跟你分享分享哈……”,诸如此类就好。

事实上,我经常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跟太太认真分享,而且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这是很好的实践机会。

03、构建你的学习反馈系统,学习的闭环才算完整。

前两个问题解决后,你也许会发现——坚持学习了,也练习了,实践运用了,可是却不知道用得对不对,好不好,需要哪些改进?

如果学习走到这一步,就要考虑搭建反馈系统了。

反馈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被大部分人忽略,尤其在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不善于主动表达。

热爱学习的你,可能知道「刻意练习」理论是目前主流的学习方法之一。而在刻意练习的四要素(目标、专注、反馈、走出舒适区)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反馈」。

想象一下我们常见的一个场景:你双手举着一个画框,挂在了墙上的钉子上。然后,是不是需有一个人站在你对面,端详一会,告诉你”左边高了,再放低一点,过头了,回来一点……“,如果没有这样的反馈,你很难把画框挂正吧?只有当来自外界的声音不断给你反馈时,才能慢慢调整好位置,保持挂正状态,对吧。

因为从你自己的视角,永远是有局限的,很难从外在的视角看到自己,更难保持客观。

这就是反馈的重要性,学习亦如此。

构建反馈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主动寻求反馈。

你写了篇文章,可以发到朋友圈,通过点赞和评论来获得反馈;

你在部门会议上做了项目讲解,结束后可以找同事、领导问问他们的感受;

如果你有孩子,不妨常常问问ta:爸爸妈妈最近跟你沟通中,你有没有什么开心或者委屈呀?为什么呀?

主动与被动,天壤之别,你试试就知道了。

其次,主动给别人反馈,尤其是正面反馈。

这会给很多人带来鼓励,甚至惊喜。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经常给他人反馈,那么慢慢地别人也会有意识地给你反馈。至少在你寻求反馈的时候,他们会很乐意、很真诚地回应你。

收到礼物,不只是说谢谢,而是告诉对方你很开心,以及为什么开心——因为你心心念念这件东西很久了,并且你本来最近心情不好,但收到礼物就立刻春暖花开。

你的另一半冲你发了一通脾气,等平静之后,你可以平和地告诉ta:亲爱的,刚才你那样对我,我心里有点委屈,我们好好聊聊,好吗?

良好的反馈,是调整自己并获得成长的重要来源。

再者,找到能获得专业反馈的来源。

例如,去写作训练营练习写作,会获得来自助教的专业点评和帮助;

再比如,结识某领域的专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有偿资讯,获得反馈;有时候,对方一句话,可能顶你自己琢磨好几年。

还有,如果你要跳槽,从猎头哪里获得对你职业现状的反馈,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当你构建了自己的反馈系统,就意味着,你的所有调整和进步,都有了依据,有针对性。而在不断获得反馈的互动过程中自己就不断提升了。

文章开头我提到的朋友小湘,他就很注重反馈。写了文章,会征询我的读后感;做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会分享给朋友;遇到不确定的想法,也会拿出来大家探讨。这也是他通过短期内学习获得巨大成长的原因之一。

——————

通过上述3点对学习姿势的描述,足可见,学习的过程很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不想迅速成长都很难。若方法走偏,纵使万分努力,也收效甚微。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认知、思路、方法」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更需要的,并不是各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心灵鸡汤,而是对自身认知的打破重建,并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从可以下手的地方切入才实实在在。

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事情,一定都有其内在规律,探求并遵守这些规律,我们的努力才变得可控,方向才慢慢清晰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付费:学了很多却没啥用,也许因为你没Get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