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笔,写出好句子,从这5种手法开始

文笔优美,语句流畅,让人如食甘饴,这样的好文,不仅阅读体验感好,还增加了投稿赚取稿费的筹码。

怎么写出赏心悦目的好句子呢?从用好这5种修辞手法开始。

1.比喻

大家都知道比喻句很美,可轮到自己写比喻句,却无从下笔。

带你好好认识一下比喻句吧。

她可是修辞大家族名列前茅、大名鼎鼎的一种手法。

什么是比喻句?

简单说,就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一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个句子,是把荷花这种事物,比作明珠,比作星星,比作刚出浴的美人。

另一种事物就是明珠、星星和美人。

这里连用了3个事物。通常比作另外一个事物即可。


例如,那叶子中间的白花,宛如碧空里的星星。

这已经是不错的比喻句。


发现了吗?高质量的比喻句,要把我们对一种事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写出来。


朱自清为什么不把荷花比作明灯之类的呢?

那是因为,此刻,他内心的感受是,好不容易躲开白日的烦心事,来到门外,寻得一份宁静和安逸。


有一种比喻,是把抽象事物比作新鲜事物,特别值得一提。

比如下面这个比喻句:


批评于我是风霜,成长了我。


批评是行为,并非具体事物,可是一旦比作风霜,就给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一下子就形象生动起来。



2.拟人


跟比喻句比起来,拟人句似乎更活泼一些。

因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了,使它有了人的情感、思想、表情、动作等。

例如下面的句子: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没精打采,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作者用以形容路灯。所以,在作者眼里,路灯即是人。这便是拟人。


读者也被带到作者所描写的角色中去了,不自觉会把路灯当作有灵魂的人来看待。这就是妙处。


好的拟人句,也一定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到事物身上去了。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默默不语,好似伤心的人儿;这还不够,被风吹落的红花瓣儿零乱不堪地飘飞到了秋千那边,令人触景生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拟人手法,那些写景物体的句子怎么可能不带上作者的情感态度呢?


写散文,写小说,写观点文,都能用得上拟人手法。

关键是,咱们要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去看待某一种事物。


比如,写抗击疫情主题的文章。咱们心中充满对白衣天使的敬佩和感激,写风雪就可以这样:

风啊,你跑得慢一点儿,别惊扰了医生难得的美梦;雪啊,你早一点离开,让温暖的阳光及时赶到每一个病房……


心中有情,笔下自然有温度。



3.排比


顾名思义,就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不少优秀作家都喜欢用排比句,而且炉火纯青。


朱自清散文《匆匆》,为了表达出自然轮回,时光匆匆,用了以下排比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好家伙,一下子就把自然界最有代表性,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三种事物摆了出来。

燕子的来和去,杨柳的枯与青,桃花的谢和开,从三个维度展现时间的轮转变化。


太有冲击力了。让人不得不思考,时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对,这就是排比的魅力!


气势宏伟,排山倒海。



4.设问


拆开来讲,设问就是设下一个问题,然后作者自己来回答。


所以,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设问的作用,是要引导读者注意或思考问题。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句非常有意思:


是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说的是,李清照问女丫鬟,海棠花经过一夜的风雨,现在怎么样了。

木讷的丫鬟就随口说,海棠花还不就海棠花,没什么变化。


李清照回了一句,应是绿肥红瘦。经过一夜风雨,花儿被吹落了不少,叶子沾了水珠,看上去红色的花变瘦了,绿的叶子变肥厚了。


李清照自问自答,显得妙趣横生。


又比如:


“乔木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我曾多次想提笔写点怀念的文字,但都因循未果。

难道是因为自己 对这一位青年时代的朋友感情不深,怀念不切吗?不,不,绝不是的。

正因为我怀念真感情深,我才迟迟不敢动笔,生怕亵渎了这一份怀念之情。

到了今天,悲思已经逐步让位于怀念,正是非动笔不行的时 候了。”

——(季羡林《怀念乔木》)


作者先问,怀念不深切吗?然后自问自答,不,绝不是。这就强调了自己对乔木同志的怀念是情真意切。


5.对偶

对偶句,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如同中国古建筑对称的厢房、门窗、飞檐……

走进苏州园林,随处可见对称美的景致。

所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可以说人见人爱。


过春节,所贴的对联,也有一部分使用对偶的手法。

什么是对偶呢?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这篇长叙事诗中,描摹琵琶女的琵琶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弦与小弦,这是名词与名词对应;

嘈嘈与切切,这是表示声音的拟声词相对应;

如急雨和如私语,这是分别比作疾风骤雨和窃窃私语,喻体和喻体相对应。

对得工整巧妙,不但能让我们感受到琵琶女演奏的琴声富于变化,极具感染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唇齿留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升文笔,写出好句子,从这5种手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