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你读过的书,如何影响你成为现在的你?


【我是】哈哈静

【推荐书籍】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

【核心问题】你读过的书,如何影响你成为现在的你?

【开篇破题】

这本书不是跟阅读这个主题有多大关系,但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本书,或许是它给了我不同的阅读体验,或许是王小波受到了太多书籍的影响,这本书里有很多是很读书有关的内容,我就提取三个分享一下:

1.你是编剧还是演员?

王小波分享了他读书二十多年总结出来的结论:自打孔孟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后一种包括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我们抱怨人生不公平时,有没有想过去当导演?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能力。再不济,我们去演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推翻设定,演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2.阅读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小波说他看过一些荒唐的书,因为这些书,他丧失了天真,变得奸滑。他的天真丢在了匹兹堡大学的图书馆里,看了《一个洋鬼子在中国的快乐经历》,里面写了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游历。从表面上看,该洋鬼子是华夏文化的狂热爱好者,清朝末年,他从上海一下船,看了中国人的模样,就喜欢得要发狂。别人喜欢我们,这会使我感到高兴,但他却另当别论,他是双性恋的性虐待狂,他喜欢的是中国男人留辫子,中国女人裹小脚,衙门里官老爷在上面坐着,下面跪着被审判的人,不招供就扒开裤子打屁股……

他说这跟辜鸿铭先生提倡的是一件事:华夏文化的精神,在于一种良民宗教,在于每个妇人都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夫,忠诚的含义包括帮他纳妾;每个男人都无私地绝对地忠于其君主、国王或皇帝,无私的含义包括奉献出自己的屁股。

所以,他不喜欢别人这样的喜欢,他也不赞同辜鸿铭先生的主张。

3.阅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写作?

小波自幼喜欢读小说,也以为自己可以写小说,但是当他看了杜拉斯的《情人》等之类的名篇小说之后,他觉得这些作品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在经典作家里,只有俄国的契诃夫偶尔有几笔写成这样,但远不是通篇都让人敬畏。

因为这个发现,他曾经放弃了写小说,有整整十年在干别的事,直到将近四十岁,才回头又来尝试写小说。这时他才发现,就是写过一些名篇的现代小说家,平常写的小说也是很一般的。

幸好小波重新开始写小说了,我们才能看到他的《黄金时代》《未来世界》等小说,如果他那10年继续写小说,该多好。

可见,阅读经典作品是会提高鉴赏力,但如果想要去达到这样的水平,也会有很大压力,我们不要想着一鸣惊人,先刻意练习,有了积累之后才有可能出现一两部比较高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大多数》你读过的书,如何影响你成为现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