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产品] 揣测下豆瓣读书的推荐策略

本篇体验与揣测部分为「豆瓣图书」-「喜欢读xx的人也喜欢」推荐模块,如下图。

一、定义理想态

理想态即为「喜欢读xx的人也喜欢」推荐的书用户满意度高/成功率高,即确实喜欢。

二、抽样分析进行调研,确定影响推荐策略的元素

本篇选择一本比较出名的运营书籍《运营之光》(黄有璨 著)作为源书籍,其他书籍为被推荐书籍。

根据对页面元素进行梳理,发现可能影响推荐策略的有以下几个部分:图书分类、作者、豆瓣成员常用标签、出版社、以下豆列推荐&关注豆列的人数、每个用户的评分。

三、梳理影响策略的元素关系

梳理如下

梳理后的结果让我有些吃惊,因为有一些推荐的书籍看起来和源书籍的关联度并不是很高。反倒是梳理过程中我发现被推荐的书籍之间的关联度还是挺密切的,如下图

四、分析推荐策略

结构上

我们可以推测出,豆瓣读书该模块的推荐策略,不是以源书籍为中心,对关联密切的书籍进行推荐的星型结构。

而是以源书籍为一个触发点,不断拓展铺开的雪花式结构,或者说是网状结构。

策略上

我们假定最终以目标书籍的推荐分数高低来作为是否推荐的标准。

1.标签与源书籍有重合部分,且被相同豆列推荐的书。标签重合的越高,推荐分数越高。与源书籍同一个推荐队列的关注人数越多(即权重越大),推荐分数越高。

2.用户为源书籍打分6分以上,目标书籍也为6分以上(不含6分),则目标书籍推荐分数加分;

用户为源书籍打分6分以上(不含6分),目标书籍打分6分以下,则推荐分数扣分。

用户为源书籍打分6分以下,说明该用户不喜欢源书籍,该用户为目标书籍的打分不影响推荐分数。

3.推荐位共10个,一旦确定下来前5个推荐的目标书籍。即将这5本目标书籍作为源书籍,按照上述逻辑进行剩余5本的推荐,直到把10个推荐位填满。

五、评价

雪花型的推荐结构有其优点——可以增加一本原始书籍拓展的内容

但缺点是,拓展的太远,就会使被推荐的书籍与源书籍的关联性变小,使「用户喜欢被推荐书籍」这件事的成功率降低,有违该推荐模块的理想态/初衷。

比如另一本同样比较著名的运营相关书籍《从零开始做运营》居然没有出现在推荐位中,这是让我觉得非常奇怪的。

猜测了一下原因大概在于,上述豆列中带有「产品」标签较多(这可能与产品的热度高于运营相关),而推荐策略对「以下豆列推荐」这部分赋予的权重又比较重,削弱了作品标签,导致同是运营类的书籍没有进入到推荐位。

再叠加雪花型的推荐结构,会导致外层推荐书籍与源书籍的密切程度偏低。

六、迭代思路与行动计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意练习][产品] 揣测下豆瓣读书的推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