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儿童躲避危险,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阶段。

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此时的儿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反复使用“我”、“我的”等字眼,凡事想亲历亲为,表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但是,成人(尤其是教养者)不可能允许儿童为所欲为,而是要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要求他们。如果儿童受到过于严格的训练和不公正的对待,就会产生羞怯和疑虑。因此,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

本阶段危机的成功解决,将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认为,所谓意志就是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抑制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顺利度过本阶段,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个人为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他们积极地检验各种限制,确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性别差异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幻想两性生殖器相互侵入的情景。当儿童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或计划是注定要遭到成人的禁止时,就产生了罪疚感,而后便以一种新的形式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的产生。

在本阶段中,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发展较多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获得“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如果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现受到成人的嘲笑和挖苦,他们就会产生罪疚感,丧失自信心。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因此,勤奋感对自卑感便构成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学业的成功、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同伴的接纳都可以使儿童产生勤奋感。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能体验到“灵巧和智慧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即能力的实现。如果儿童的表现不能合乎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本身不被同伴接纳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体验到自卑感或无能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因为生理的急剧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埃里克森强调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其发展危机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这里的同一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理想和责任,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握事件时的内在自信等各方面的协调整合。

显而易见,同一性的建立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然而同一性的发展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如果青少年在本阶段未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获得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同的、令人反感的角色)。很多青少年往往痛苦地发现他们不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决断,无力持续承担义务,于是他们便进入了“合法延缓期”,以缓冲他们强烈的内心冲突。在这期间,他们需要为日后的发展作充分的准备,比如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服兵役、经历各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工作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寻求同一性的方式。

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青少年会体验到忠诚的实现,即尽管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但也会忠于自己的内心誓言。这样,青少年最终能忠诚地献身于社会和职业。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本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经历了第五阶段,青年男女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建立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当两个人愿意共享和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时,便获得了真正的亲密感。如果一个人未能确保自己的同一性,就会在与情人的交往中过分关注自己,不能忘我地关心对方,因而难以产生真正的感情共鸣,导致孤独感。

青年如果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那么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青年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导致乱婚。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在本阶段中,个体已经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开始扩展到下一代;而且他们也非常关心各自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在埃里克森看来,他们进入了繁殖对停滞的时期。此时,相应的发展任务便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词,不仅指生儿育女,关怀、照料下一代,而且还指创造新事物和产生新思想。埃里克森更侧重于后者。有的人即使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有所作为,亦能获得繁殖感。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发展任务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随着时光流逝,老年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离开了工作岗位,社会角色的转变,收入减少,亲友、配偶的相继离去……因此,老年人需要作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重大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

埃里克森认为,拥有幸福生活,对自己持满意态度的人,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自我是整合的,体验到生活的美满和人生的完善,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即智慧的实现。而那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太多遗憾和空白的人,则因无法重新选择而体验到深深的失望和厌倦。当老年人感到失望和厌倦时,应当面对现实,从另一角度去总结自己的人生,努力获得自我整合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