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曾莉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坊回顾

文字作者:姜凌云(我)

2019年3月29-31日,今年的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的年会在荣成石岛召开,年会上华东师大的崔丽娟教授做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的报告(以后写),聊城大学的赵富才教授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技术的多元化》的报告(以后写)。之后的两天时间(包括晚上)里,主要是集中的工作坊培训,我和分管我的领导王文娟老师共同选择了《校园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技术》工作坊,我本人之前学过若干次危机干预,而危机干预工作也应是从上到下贯通学校的。下面我回顾一下曾莉老师的工作坊内容。

曾莉老师是青岛二中的专职心理老师,青岛二中是一所高中名校,她本行业从业经验与时长都很丰富,1990年就专职从事心理工作,2002年左右调进青岛二中,在这三十年中,她回顾自己经历的校园危机事件,在之前的学校工作的十年(1990-2000)中,没有发生一起危机事件,在两千年进入青岛二中后,之前的学校共发生了五起学生自杀事件,青岛二中也发生了五起学生自杀事件。这种事件的发生是让每个人感到沉重和不愿见到的,也会令心理老师深深感到无能和无力,但这又是不能避免的,不是学校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或是老师做了什么不做什么所决定的,一个人心理极端情况的发生是极其个人的事件,与家庭、环境存在很大关系。那么为什么之前没有极端事件,2000年之后事件频发呢?这又是社会变迁的时代原因,难以用简单的话语厘清。心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到的有两点:一、预防个体自杀。二、创伤事件后对于周边人的心理干预。第一件事难以预料很难做,第二件事能做圆满完满,处理应对妥当,安抚每一位相关人士的情绪,不出纰漏差错,不犯专业错误问题,就可以了。

那么先看第一个问题,心理老师怎么能预防学生自杀呢?

首先你要知道,预防自杀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曾莉老师说,在她的从业经历中遇到的这些跳楼自杀的孩子中,没有一个是她接待过的,即这些危机学生事件基本上都是毫无征兆就发生了的。这虽然可能不会让心理老师本人觉得自己工作没有做到位而自责内疚,但也说明问题的发现不够及时。那我们怎么发现征兆呢?守株待兔吗?把他逮到咨询室问他想不想自杀吗?有两个方法观察情绪。

1. 想自杀的人一般会经历重大挫折,在挫折之后他会产生消极情绪,比如羞耻、罪恶、自责等,这些消极情绪发酵演变成自杀行为,需要一定时间,我们可以观察如果有类似情绪的学生,就要建议各方增加关注,在发酵时间内,把创伤治愈,就不会产生自杀行为。

2. 想自杀的人有既想自杀又想得到帮助的矛盾情绪,当一个人表现得迟疑纠结时,可以对他有更多的关注。而且如果真的想到自杀这一步行为的话,他们因为考虑到自己的死会对家人朋友老师带来极大痛苦和震惊,他也会觉得非常沉重,总之当识别出这些情绪之后,多多关注多多爱护比较保险。

通过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温暖的社会人际支持系统对于有可能自杀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存在,所以应大力提倡营造人情温暖的环境,人才不会选择死亡。

(在此处曾莉老师讲到一个案例,有一个高中生打电话给自己的同学说他要自杀,并嘱咐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他关掉手机想爬到15层高楼楼顶上,可是由于电梯没开他只能爬楼梯,结果爬到一半睡着了,在这期间同学马上联系了老师家长并通过警方找到了他的位置,不过由于他睡了一觉,醒来后也没有再继续想自杀了。这其中的原理是,人的情绪,尤其是抑郁情绪,在睡觉睡着前后的变化是不同的,可能睡觉前抑郁情绪发作,让他决定去死,但是睡一觉起来后就不那么想死了)

对于自杀这件事我们有一些观念还需要全民普及。

中国人是畏惧忌讳谈论死亡这件事的,就好比是对于生命是怎么来的这件事也非常避讳,可是生死跟病老一样是最自然的生命过程,我们现在开始慢慢推进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对于生命的幸福也是必要的,不了解死亡、回避死亡并不能让我们不死,坦然谈论这件事,让我们对未知了解得更多,可能就会让人们知道,死亡也并不是一了百了的最终幸福解决方案。

1. 误区一:嘴上说着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这一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但事实是相反的,即80%企图自杀者曾在行为前向别人谈论过自杀。以我自己的从业经历来看,如果对方信任你,是会与你谈及他的真实感受的,即自己曾经真的想过要怎么去实行自杀这件事,或者渴望采取这种行动。我们应该陪同他探讨他所思所想的行为及后果,陪同谈论的过程也会渐渐释放对方想自杀的渴望,让这种冲动平息下来。所以不要阻止别人说话!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喜欢让别人倾听,诉说他想自杀的感受。

2. 误区二:一般人不会自杀,软弱不坚强的人才自杀,有病的人才自杀。我们这个社会特别会给人贴标签,特别会评价他人,特别会将人用弱肉强食这种伪规则强迫别人做些什么。实际上,在全部人口中,30-50%的成年人曾有过自杀想法,想想吧,你身边的人中,有一半的人都想过去死,嗯,所以你可以多一些慈悲心和关怀他人的爱心,有很多人需要你的爱。

3. 误区三:学生自杀都是学业压力大逼的。因为一个原因比较明显比较容易归责比较肉眼可见,就把原因归结给它,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学校跟老师是这种懒惰的受害者,实际上,50%以上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与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僵化、激烈冲突导致的,其次是男女感情,最后才是学校问题。

既然自杀这件事的客观现实是这样的,那么是否会有什么特点是实行自杀的人共有的呢?

首先神经症中的抑郁症及抑郁情绪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抑郁是当代社会高发的情绪疾病,现在还出现了微笑抑郁症、高功能抑郁症等变种,那么日本松原达哉认为,从自杀者的性格看,多有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等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复杂的家庭关系有关。虽然学者如此概括,但我们应该知道,以上性格特征多是追求完美、对自我高期待高要求所致,一定程度上具备积极社会意义,所以任何性格也不应被苛责。而想自杀的人最显著的情绪特征是孤独,孤独会让人反思自己存在的特殊性,但长时间的孤独会导致悲观绝望,认为无人理解自己,进而陷入痛苦境地。而往往孤独又是由于没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所造成的。

神经症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合理信念,“绝对化”“概括化”“糟糕至极”这三种信念会导致情绪钻进牛角尖,继而陷入极端痛苦的悲观绝望,甚至是活不下去了的境地,在这种焦虑中,也有冲动自杀风险。

自杀前兆:

对信任的人表达过自杀愿望,或采用信件、日记、绘画等,言语上暗示周围,说“想逃学”,“想离家出走”,“活着没意思”。情绪改变,莫名流泪,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沉默寡言、失眠。行为改变,回避见人,自我伤害(划手等)。无缘无故与他人道别。

那么我们具体做哪些工作来防范自杀呢?

危机干预自杀防范应该是全校自上而下成体系进行的工作。参与人包含学校领导,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老师,心理委员,其他学生。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之外,我们应该留有一双眼睛和一颗心,去关心观察周围学生同学是否有情绪上明显异常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一旦发现自杀前兆,马上与家人取得联系,建议进行关注,并采取救助措施,考虑是否休假或休学。填写心理问题学生建议表(我校此表名称为心理高危预警学生干预方案表,可参考其修改)。利用朋辈辅导,除心理委员外,建立同学互助网络。

心理委员是危机干预工作的最前线和基层(我校今年学年开始设置并进行培训),注意心理老师应该知晓,当发现高危学生,心理委员一定不要去承担接待咨询干预工作,应马上汇报(心理)老师,因为学生没有责任去肩负另一个人的生命这么沉重的使命。

心理课/家长学校/教师班主任危机干预培训/心理委员制度/心理档案/每学期一次问题学生排查(班主任上报)重点排查亲子关系恶劣,没有朋友交往,精神状态不良,有自伤伤人迹象的学生。


以上部分是预防自杀事件出现我们能做的,其实都是心理工作的常规,我们只能尽全力把常规做好,但不能说这些工作做了,就没有学生自杀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心理工作的无力所在。

那么一旦真的我们没能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我们有一系列工作需要马上干预进行。

第一种情况,假如学生准备进行自杀行为,被发现了,我们应该:

第一阶段:阻止自杀行为

1. 立即消除死亡危险。去除刀子,绳子,高楼状态,安眠药等,稳住当事人情绪,不要让他冲动。

2. 尽快与和当事人有亲密关系的人取得联系。一般指家长。如果找不到亲密人怎么办?老师顶上,班主任。

3. 心理老师马上与其尝试建立信任关系,让他感受到他是安全被接纳的,他的生命是有人重视的,并且有人鼓励他把生命继续下去,正在积极帮助他。心理老师应不惊慌、不争辩、冷静、真诚。一些技巧:让对方知道,作为人,想到死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死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高度评价当事人想活下去的努力。在充分理解当事人的情绪的同时,可以与他讨论自杀行为可能导致的诸多后果。如果当事人仍想死,老师要想方设法拖延时间,或请他暂时保留自己的想法,为他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缓解情绪的时间。

第二阶段:心理辅导与咨询

恢复有自杀企图学生的心理能量,增强其精神生命力,让他恢复活下去的信心。可以帮助他解决现在的困扰,提高他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增加对现实的眷恋,交往朋友,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种情况,极端事件已经发生了,无法挽回,要对周边人进行心理干预

假如身边的人发生危机事件,我们作为认识他的人,或者与他关系更加亲密、熟悉的人,会感觉到创伤,创伤程度严重时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为什么会感到创伤?

人想要正常地生活下去,必须有一些对生活的美好但不真实的信念,像白日梦一样保护人们,这些信念有:生活是我可以控制的,生活是可以预测的,生活是公平公正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是强壮不脆弱的。这些信念是不现实的,但是却能让我们的心灵世界感到舒适宁静,一旦现实极端事件发生,会让我们觉得没有预料到,对生命是有威胁的,非常严重,突然发生,无力改变和应对。这会让我们的安全感受损。

在感受到创伤时刻,人脑是一片空白的,没有情绪感觉,但会有躯体反应感觉,身体特灵便、体能更强大、丧失疼痛感、清晰地明白该干什么,或者大脑空白、手足无措、木僵状态等。还会有害怕,多语,创伤侵入性的视觉、听觉、味觉,噩梦,睡眠障碍,反复出现的想法,注意力难集中,间歇性的惊跳反应,高度警觉状态,内疚,自我谴责、羞辱,脆弱、易感,头疼,易疲劳,肌肉紧张,情绪低迷,情感疏远,淡漠,抑郁,失忆等等。

如已经发生学生跳楼的危机事件,第一件事是给110、120打电话,都要打。

安抚学校中其他全体学生,告知家长今天发生了突发事件,如想接孩子回家可以马上来接,愿意回宿舍的学生让他们回宿舍,愿意回班级的学生让他们回班级,同时心理老师在班级或宿舍全程陪护,整天整晚,并且将手机号公布给全体学生(平时心理老师的手机号是不应公布的,工作号私人号应分开,且下班应关机,为了自我保护)

等当天晚上过去之后,如果学生群体中没有恐慌或异常,需要对他们说一些安抚性的话语。目的是释放情绪,宣泄害怕与压抑,并且称赞他们的表现,并许诺提供支持。关键是恢复其安全感。

第一次会面(即刻的):扮演关爱孩子的父母的角色

要领:1、把安全、秩序带入混乱中。2、温和的语气和态度。3、跟受创伤的人讲话要少,要用简单的语言。4、提供一些具体的、直接的、简单的帮助。5、要始终传递一种信息:我和你在一起。6、让当事人自由选择情绪的处理方式。7、要保护当事人免受媒体采访、警察质问的侵扰。8、还要特别注意呆滞状态的受创者,这很可能是深度受伤的人。9、如果对方允许可以躯体接触。

第二次会面(事发一两天后):扮演教师的角色

1、将每个人的记忆碎片整合。2、帮助大家建立组内支持、情感联系,要仔细听他们的叙述。3、老师简单综述事件的整个过程,肯定他们每个人的表现的合理性,帮助大家解除内疚、自责、怀疑。4、鼓励当事人采取一些行动,表达情绪,增强安全感,解除一些创伤后症状。5、寻找社会支持,给亲朋打电话等。6、探寻创伤事件对受创者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哪怕是教训,也是有意义的。

给受创者身边的人的建议

保护他并给他一个庇护所。给他一个说法:肯定、关爱,重构他对事件的消极看法。让他的支持系统(亲朋好友等等)关照他。给他周围的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心理教育。给他持续的关注。

心理教师的自我保护

1、保护感觉通道:尽可能地避开一些不良的视觉、听觉、嗅觉刺激。2、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有的伤害永远都不会忘记,尤其是心灵的伤害。3、要注意休息:让工作、生活有界限。4、要让自己在干预创伤和远离创伤之间保持平衡。5、要学会表达:也要向自己的督导师或亲人倾诉。6、要学会放松、分散注意力的方法。7、要有一个团体,从这个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

另:部分当事教师和校领导也是需要保护的。


内容太多,也过于沉重,写到最后写不下去了。人生在世,很难避免心灵的伤痛,很难让那些美好信念像白日梦一般的美好一直存在下去,人生是无常而无奈无力的,与痛苦并存才是人生常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岛二中曾莉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坊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