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 我懂得了······

那天我正在洗澡--你知道,洗澡的时候经常会灵光乍现--我突然照见到我的现在和我20岁的心境,又联想到,把小时候的“我以为”,和现在的“我认为”对比下来,把10岁、20岁、30岁的我一起请出来,一起谈话,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我光速出浴,抓起手机就在“一起写作”的微信群里at桃子:帮忙加一个主题“长大后,我懂得了___”。我也没料到,这话题居然投票第一,看来大家都很有对比和体会的期待。

为了不让脑子里太聒噪,我决定只请出3个我:10岁的我--代表一个天真无知、充满幻想的我;20岁的我--代表一个血气方刚、成人但又未完全成人的我;30岁的我--当下,已经在社会上打拼了7年、胸有平衡且不停追逐的我。很期待,她们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

我想想看,10岁时,如果你问我未来要做什么,我会说“我想环游世界”。单纯、无知无畏的愿望,我想是源自于我阅读的那些海外名著--一生要强去过很多地方且坚守下来的《简·爱》、不平凡且勇敢追爱的《约翰·克里斯托夫》、逻辑和神仙性格都打开我认知大门的《绯红色通话》、法国那么高级却有那么暗黑角落的《雾都孤儿》、我读了很多次也分不清谁是谁的《童年我的大学》,麋鹿的角上居然长出樱桃的《吹牛大王》······读到了这些风景,看到了各样的民俗,小时候的我只想像哈利波特那样,到好朋友的家里常住,观察好朋友的家人、他们桌上吃什么菜、爸爸妈妈有什么爱好、他们喜欢一起做些什么?商量好了就飞到很远去看魁地奇球赛,在校间团建中认识来自别的国家的同学和文化···只想读完世上所有美好,只想人生处处是新鲜······

当然,这个梦想对于20岁的我来说,还是很有影响力。甚至25岁我还在想,要趁着结婚前拿着攒下来的钱去一次南极--因为我的钱不够付男朋友的。而30岁的我,在面对这个梦想,我会觉得它依然美丽,我还是会想去阅览山川海洋,体验风土民情。然而,我觉得时间慢下来了,并不一定要此时此刻、甚至也不一定要每年若干次···我似乎更加懂得了,“世界”的概念,大于地球、大于太阳系、甚至大于宇宙,我接受我看不完;我也看到了,“风景”不一定存在于其他地方--身边的人,他的性格、为什么他会那么反应--这些也很有看头。看到了这些,让我变得平静,也更能看到人生的全盘,除了诗和远方,还有当下的“苟且”。这都是一场修炼。

20岁的时候,我总觉得改变世界,是一个不得不做、做就一定会成功的事情。当我有了这个基础认知,我会把相应的期待加诸于其他人或者是组织身上。比如说,公司里下达一个命令,我们觉得这个命令太傻了,会想当然地“指点江山”:“哎呀,都这样了,还让我们做这个,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不行吗?”看到负面的社会新闻,也会吐槽“哎呀,这就是当地监管不力,要是xxx做到xxx,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所谓无知者无畏啊,仿佛只有自己是听从“本质”的召唤,去拯救和改变世界的,而和自己不一样的,都是拦路虎、故意找茬。

30岁的我,微笑地看着20岁的我,我太能明白她了。我也看到,她的想法,是来源于她的认知—而她还不清楚世界包括哪些元素,世界的力量是什么—她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不成功。但她一定会带给身边的小世界一些改变--影响到身边的人、激励一个链条。30岁的我,已经看到,世界上有多种活法,就算舆论再鼓吹“成功学”,爸妈再关心“房子票子面子”,而生活是远远大于这些的。可是这些高举评判的人,他们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被狭隘的认知裹挟了。如果有机会,他们还能看到更高更广阔的真实的世界,还能有机会实现“真我”。

总而言之,长大后,我懂得了,认真、踏实地活着,获得内心的平和。

未来,我真的很好奇。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大后 我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