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日子久了,我们都忘了陪伴的感觉

一开始听说东方卫视要搞一个情景喜剧的综艺,说实话,是有点懵的。

这玩意,也能搞综艺?

但看到尚敬导演加入的时候,莫名的对这个综艺就有好感,本来以为他是来当评委的,可没想到,竟然是参赛者。

果然,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你有口碑多硬的作品,还是要低头的。

先来回忆一下吧,到底什么是情景喜剧。

认真的说,最早《我爱我家》开播的时候,情景喜剧身上带着舶来品的烙印。但是当英达导演把这套东西拆解开,再赋予了一些本土化特色之后,形成了一种独特观赏性的作品。

它区别于小品,没有那么密集的包袱;它区别于情节系列剧,叙事是多线性,人物关系也较为简单;它区别于肥皂剧,需要一些铺垫以及引入,才能得到观众的会心一笑。

通俗来说,一部好的情景喜剧,有它专属的结构与叙事逻辑,它的人物与故事,是会随着观看的时长,而慢慢的沉进去,并且感同深受的。

但很不幸,很多人会把情景喜剧与小品,划上等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

你想想看,情景喜剧短则20集,长则80-100集。所以它不着急,它需要一点点的建立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再拆解到每一集里娓娓道来。它可能具备一条弱弱的主线剧情,但你随便进入其中的每一集来观看,都不影响你的观感,所以,才会有陪伴的感觉存在。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观看你旁边邻居一家的生活,他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行为,似乎都是你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的一样,渐渐的,你就会与剧中的人物形成一种共鸣,到那一刻,剧中人物的斗嘴,日常生活,甚至一个简单的行为,都会引着你发笑。

因为,你相信,那些人物,都是真的。

拉回来再说说第一期的这两部作品。

《家有姐妹》,首先,我想说杨超越确实演的不错。在于这些成名的演员过招的时候,不怯场,演的真实,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从观感上来说,的确很多包袱抖响了,也符合标准情景喜剧的模式——下饭。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老邢,没有无双,换两个年轻演员,同样这个剧情,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观众看戏的时候,是带着滤镜的。当邢捕头再次出现的时候,所有腐竹们的DNA都动了——那是因为《武林外传》的加持,让你一开始,就喜欢他们的表演,顺着他们来的。

编剧与导演很会用巧劲,不断的用《家有儿女》与《武林外传》的IP加持,来引着大家入戏。符合当下观众的想法,简单,快速,能笑出来,好了,这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这种快餐式的作品出来,真的能再复制出一部这种下饭神剧吗?

不尽然,因为梗看第一遍会笑,看十遍,就会被骂。

要想不被骂,就要学会如何自己造梗,即使观众不买账,也不会消费太多之前粉丝的情怀。

《薪剧场》,实话实说,确实不算一个好小品。但不影响,它有可能会成为一部好的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历来最难的,是群像戏中,演员要立得住。这短短的20几分钟,我可能记不清楚演员的脸,但是这每个人的特点,你都比较清晰的看到了。

女主的又憨又立,男主的趋炎附势,还有一众员工的务实特色。一点点的展现出来,为接下来的剧情开展做铺垫。他们可以随时在某一集里形成两个派系,各自展开一条故事线;也可以在关键时刻拧成一股力量,为一个事件努力。

就想李成儒老师说的一样,有《武林外传》的影子。不可否认,这是情景喜剧的根,要是连这个底层逻辑都没有了,就像小品没了包袱,那还叫小品吗?

但它也有新的地方。所有的演员,基本上没几个叫的上名字的,他们就像我们一开始认识老白,湘玉,芙蓉,无双,小六,秀才一样,当年的他们,我们也没认识几个。

给《薪剧场》一些时间,十集到二十集的时候,才是判断一部情景喜剧好坏的时候,急啥呢?当年《武林外传》开播时候的收视率,也没有说一炮打响啊?不也是慢慢的口碑积累起来,才有了这么多腐竹吗?

我们总是一边感叹,现在再也没有那样的精典的剧集了,一边又想要享受快速密集的笑的感受。

连基本的感情基础都没有,带给你的快乐,能持续多久呢?

《老友记》十季236集,《生活大爆炸》十二季279集。

《老友记》拍了十年;《生活大爆炸》拍了十二年。

按照这个节奏,《武林外传》八十集,应该要分四年来上映。可它没有,它是一股脑,给了你八十集,相当于美剧拍了四年的量。

所以,不是我们这十五年没有经典出来了,而是,经典一次性的拍完了,剩下的,都在蹭这些经典的光了。

给经典一些时间与空间,如同尚敬导演说的那句,情景喜剧是长久陪伴,而不是短暂的爆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节奏的日子久了,我们都忘了陪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