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难道真的穷途末路了么?

众所周知,篮球是属于三大球之一,我国对于这项体育运动也是格外的重视,相较于中国排球的成功发展,显然中国篮球之路还需要走很长时间,中国篮球经历了96黄金一代的巅峰,也悄然在08奥运之后跌入了低谷,一代领军人物姚明的退役,仿佛给中国篮球下了一个征兆,从亚锦赛惨败给中华台北无缘四强到伦敦、里约奥运会全败而归,这一切的出现无疑将中国篮球打入了噩梦的牢笼,那么让中国篮球急剧走下坡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要想找到原因我们还得从中国篮球体制这个根来寻起,中国篮球体制其实一直都存在着许多不足,直到现在体制问题病入膏肓,国家才积极寻求解决,那么究竟中国篮球体制都有哪些弊端,未来应如何调整与改善体制呢,今天我以我个人见解来叙说一下

首先我认为第一点弊端在于选材制度上

轻视小个球员,着重选拔大个球员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从历届中国国家队就能发现,中国篮球的领军人物一直都是大个子,从一开始的巴特尔王治郅到后来的姚明易建联,无疑不是大个球员,中国在选择一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时,参照的标准只是身高,他们更喜欢那些长得高大的孩子。实际上,这就给了那些潜力无限但身高不足的球员设定了一个门槛,他们难进入培养体系。而在这一方面NBA的选拔制度的优越性则就凸显了出来,球探注重的点不在于个头的大小,而在于天赋的高低,一些大个子球员未必相较于小个子球员就更加出色,如今的NBA可谓是小个当道,出色的后卫一挑一大把,过人的大个却是少之又少,近几年的常规赛MVP几乎也全都被小个收入囊中,比如近几年大热的库里,威少,我认为中国篮球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而是应通过设定一些更广泛的标准去选拔人才。

第二个问题在于中国篮协不想过早的放孩子去海外

如果一个孩子只有几岁,谁都无法预料他是不是下一个超级巨星,中国篮协不肯放走一些潜力球员,从而导致那些青少年无法在更早的时候就出去接受更好的锻炼和培养,体制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的束缚,要知道,即便是迈克尔-乔丹,他也无法自学成才,当年他也是通过高中和大学联赛才成长起来的,天才都是需要时间和良好的环境去培养的。

第三个问题很关键就是

中国人更关心文化课而非体育教育

在中国,青少年们普遍会接受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日日夜夜的呆在家里写作业、老老实实的完成老师们安排的文化课功课,而从来不懂得去公园里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球、做游戏,他们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学习文化课要比干体育有出息,这完全是一种谬论。繁重的学习压力与负担致使中国孩子在学习之余没有任何空闲时间去打球,长此以往将导致中国年轻一代的身体素质大幅下降以及体育人才的大量匮乏。

第四个方面指导层面的急功近利

现在的所谓的潜力新星,为什么好多都是大个头,其实在篮球官员获取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很简单,出大个效益来得快,方法也简单,只要把有身高的人拉出来练就行了。控卫的培养周期长,除了基本功,还要有大局观,这个靠肉眼看不出来,还不能冲击篮框吸引眼球。所以,中国篮球的优秀控卫越来越稀缺。这种现状仅仅依靠社会和俱乐部的调整是不足以解决的,况且目前这种现状非但没有改变,反而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每一回国家都会为了亚运会这一低层次的比赛,就要招回最好的球员,不回来还给你扣一大帽子,迫于舆论压力您说不回来这成么,让姚明放弃暑假回国打球,好好的一个假期就因为你国家队的一句话就被破坏了,您说这不是不讲理么,其实打好一次亚运会,亚锦赛,世锦赛或者是奥运会对中国篮球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国家顶级球员甚至还会为国家队的比赛牺牲掉自己的利益。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我国优秀教练资源的匮乏

中国的教练几乎没有正宗科班出身的,许多教练都是从球员转型而来,虽然球员转型做教练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是建立在足够的技战术理论的基础之上,而非随便拉几个退役球员到教练班里进修镀下金就OK的。近几年中国也引进了不少外教,但始终没有把他们的风格延续下来,中方教练也不能吃透外教的优点,为什么?因为国内的技战术研究人员和外教存在着认知层面的差距,从赛前准备,球员训练,战术指导,临场指挥,对待媒体,赛后总结,等等各方面的差距都非常明显,最终导致了国产教练的竞争力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严格的教练准入制度,加大教练的培训力度,多组织优秀教练去国外学习,而这些,不是社会层面,或是俱乐部层面就能够做到的,依然需要篮协出面协调组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篮球难道真的穷途末路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