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 ▏腊八面

图片发自App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进农历腊月,中国年的气息就开始在大街小巷弥漫?如今,大多数人对过年的期盼无非就是放假、团聚,或者年终奖和远方旅游的吸引。

可是,于我而言,对过年最深切的感受却是那些和过年有关的食物。

初八早晨一到办公室,同事就在议论“腊八粥”的事情,大部分是说用各种豆子熬煮的,奇怪的是,甚至还有人加入了枸杞,或者红枣、桂圆、莲子、百合、葡萄干、杏干、核桃仁等,真是五花八门,抛却营养搭配的因素,仅仅这种混搭的节奏就令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

而我,每到这个时候,吃的不是“腊八粥”,是一碗“腊八面”,近四十年的生命里,我的腊八节都是这么过的,而我吃的"腊八面"也必定是母亲亲手做的。


图片发自App



母亲大抵是真的老了,好多天以前一直还在念叨“腊八”,可真到了时间,不是我提醒,肯定忘得一干二净了。

母亲一辈子吃过不少苦,在老家农村时为了让一家人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能够填饱肚子,想尽各种办法,变着法儿把黑面、苞谷、洋芋、红薯等加工成各种少年时的美味,甚至把榆钱、槐花也能做成蒸饭,这些乡土食味至今停留在我的记忆里。

虽然在城里生活了多年,她最拿手的还是那些做了一辈子的面食,改善生活就想包饺子。

我的老家在陕西渭北旱塬的富平县,那里是山区,干旱少雨,旧年月里,家里的大人小孩对年的想像和盼望都具体物化为一顿“好吃的”。

陕西人十三狼 - 陕西人


那时候,村里从腊月就调整为“过年状态”,腊月初五要 “吃五豆”,类似于现在流行吃的“腊八粥”,据说这个习俗和欧阳修有关,这个当年吃五谷杂粮成长起来的寒门子弟当官后一段时间有些忘乎所以,妻子于是让厨子做了一顿五豆饭,欧阳修一见,把厨子痛骂了一顿。这时候妻子说:“这是我让做的。”说完,她端起一碗五豆饭说:“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大概意思是要人不能忘本,记得来路。

小时候哪知道那么多,只知道这个饭比平日的玉米碴子、包谷糊糊、红薯稀饭要好吃许多,一碗“五豆饭”却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


图片发自App




有资料说,中国的腊八习俗就起源于我的故乡——关中平原,我没有考证,但是,吃腊八确乎是老家过年前的一件大事。

大概是因为老家基本不产大米,其他的各种作物也很贫瘠,所以“腊八粥“就成了“腊八面”。

这么多年耳濡目染,我也熟悉了"腊八面"的流程:做腊八前一天下午就得炒好臊子、和好面。做臊子时,先把新鲜的猪肉或羊肉切成肉丁,再把豆腐、白萝卜、胡萝卜、大葱等蔬菜切成丁;把肉丁放进热油锅炒到快熟时加入蔬菜丁,炒好后盛出备用;将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再切成菱形长条;锅里水烧开后,先把洗泡过的黄豆、小米、粉条、木耳、黄花菜等下入,煮至快熟时,下入面,最后再把准备好的肉臊子调进去,加入盐、花椒等调料,这样,一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啦。

母亲说:“这样一碗面就是那时候村里人一辈子的梦。”做好"腊八面",母亲一定会嘱咐我,端上几碗最鲜香的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长辈。

过了腊八,就开始打扫房子,杀猪宰羊,蒸有各种花纹的年馍,祭灶王爷,购置年货,就等着年三十的饺子了。

时间飞快,转眼已经离家近二十年了,包括口音,很多从故乡浸淫的东西已经模糊或者改变,只是,每年的“腊八面“依然是我念念不忘的——能吃上这碗”腊八面“,不管吃多少山珍海味,有这碗“腊八面”在,有母亲在,才有家,有爱,有年的味道,也只有母亲还在,说明故乡还在心中,说明灵魂的根还在记忆里。(蔡立鹏)

你可能感兴趣的:(腊月 ▏腊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