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重对话》分享总结

今天晚上,进行了新网师2020秋季课程第十五讲的分享,主题是《 课堂三重对话》。

一、课程设计

今天的分享有四方面内容:1.上一讲的重点内容回顾,包括“论对话”与“思维假定”;(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对上一讲主要内容的提示,另一个是对本次分享的导入,与本次分享内容有着直接的关联)2.课堂三重对话,包括“佐藤学三重对话”理论的解读与“三重对话在的课堂的实施与实践”3.课例分享。课例分享是对理论的支撑,也是对理论的直接表征,形象具体,利于老师们理解。通过呈现两个不同阶段的课例分析,可以看到教学设计是在不同的变化之中,也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学习总是进行时的特征。4.课堂小结。重复本节课重点内容,提醒老师们关注重点,突出“学习即对话”的教育本质。

在以上四项内容的基础上,本次分享我还设置了课前问题:即当下教育教学问题,尤其是课堂问题,让老师们带着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参与本次课程,目标性更强。课程结束之前,再此梳理这些问题,并结合分享内容,给出解决方法。

从整体上看,本次分享有问题导入,有上次课程重点回顾,本次分享主旨突出,有课堂小结,也有课前的问题解决,比较完整。

这样的设计,是想让老师们看到我平常课堂的常态,课堂上,通过复习导入,聚焦文本,设计相关问题链,师生对话,教学相长,重构自我,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产生共鸣的理想课堂。

二、课堂可延续的优点。

从老师的应对可以看出,本次分享课堂对话很有效。

1.本次课程,还是通过聚焦文本,设计一定问题,让老师们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通过与老师们的对话,共同发掘知识(课堂三重对话)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

2.PPT制作,连惯性比较强,每两张PPT都有关联。整个课堂围绕着对话展开,能够击中核心内容,没有跑偏。

3.在课堂上,当有些老师的发言与表达偏离了文本核心内容时,能够及时把老师们的关注点拉回来,不被老师们的思维带偏(偏离“三重对话”)。真正的课堂也是这样,要倾听学生发言背后的思维与想法,教师要有能力判断哪些与本节课相关,哪些与本节课无关可以课下解决。与课堂有关的,一定要解释到位,无关的及时拉回。不能因为某些发言,影响整体节奏。

三、不足。

任何一节课,总有其不完美之处。这课程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所提出的课前问题尽管指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与本节课分享也有关联,但是没有直接聚焦分享主旨。如果下次分享,将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三重对话”课堂原则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要学习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三重对话”原则?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3】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课堂三重对话”?

【4】“课堂三重对话”三重对话的关系是什么?

【5】如何把佐藤学先生的三重对话与《人是如何学习的》三条原则打通理解?

2.“重点回顾”部分分享内容太多,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导致后面两张PPT解释不到位,沟通对话不够。

3.为了赶在九点之前结束课程分享,后面十几分钟语速、分享节奏快,不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尽管可以看回看)

承担任务是最好的学习,为了这次分享,再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更深的体悟,这应该是分享最好的回报。

我用这种方式,也是在实施三重对话:分享前与文本的多次对话和反思;分享中与学友们的对话(同时也有自我反思);分享后对分享本身的回馈与反思。如此一来,无论是对《静悄悄的革命》这一客体(物的理解),还是与学友之间的同伴关系,或是新我构筑,都有了很大的价值与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三重对话》分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