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这是一封家书,虽已过了用书信传递信息的年代,但读来仍能感受到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的复杂心情,最新的电影《八佰》引用了这一段,随着电影的上映,让我们知道了八佰壮士,四行仓库,谢晋元等,让82年前的那段故事更广为人知,。
电影方十年磨一剑,打磨出《八佰》作品,以艺术的手段还原了这场激动人心的战争,让人们知道了这个历史事件,表达了它想要表达的东西,从人物,道具,场地上都足以见其诚心,赢得很好的口碑和超高的票房,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电影各方面都非常成功,很多人表示在电影院几度落泪,无不被八佰壮士的英雄行为所感动。不禁会想如果自己处于那种国破家亡、直面死亡的死后会是怎么的一个心理,会做一个怎样的选择。
像那个教授一样,手拿望远镜,远远地看着,有心报国,无力杀贼,眼看着侵略者的种种恶行,只能在嘴上骂骂咧咧;
像那些商人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虽仰人鼻息,但在列强的庇护之下,仍能勉强度日。
像那位女童子军一样,在后方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但在需要的时候能冒失渡河送国旗。
像三位学生一样,懵懵懂懂,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闯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倒下,才知生命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脆弱。
像老算盘那样偷渡苏州河,拖着残躯,消失在人海之中,一辈子隐姓埋名,苟活在愧疚之中。
像那群杂牌军一样,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惜命如今,到后来的舍我其谁,视死如归;
像战士们一样,一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把这四行仓库当作了自己的坟墓,在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怀抱炸弹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
像戏子一样,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不知道。
一桥之隔,却是两个世界,桥的南岸是天堂,人们照常生活于街市之上,桥的北岸是炼狱,战士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70万大军在淞沪之战大败,退出闸北前线,只留下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留守最后据点四行仓库,其实营长杨端符和最高长官谢晋元心理非常明白,蒋介石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放弃他们,以他们的牺牲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对的同情和支持。
他们明白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役,靠这几百人是无法战胜强大的侵略者,只想以自己拼死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流血牺牲来唤醒身后仍处于麻痹中的四万万同胞。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我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战胜自己的本能选择直面死亡。
“战总是要打完的,总是要有人活着的,我不能像你们一样,做不了英雄……”这是老算盘的选择,其实在最后他选择离开或留下,似乎人们都不在对他过多的苛求,他的心理才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写照,在战友受伤时他也曾勇敢过,因此负伤,但他终究没有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当了逃兵。
虽不知道在面临他们的处境时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我仍然最喜欢“丈夫许国,实属大幸”这句话,自古“折戟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个战士,相比那些手无寸铁、受尽侮辱被残害至死的老百姓,能直面杀敌,虽捐躯赴国难却是一大幸事。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八佰》让我看到了书中诗句的意境,看到了八佰壮士艰难的处境和奋勇杀敌的精神。谢晋元“四天血战,四年孤军”,最后死在汪伪政府手下,他跟当时大多数将士一样没有能亲眼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他那“把旗帜插到富士山上”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最后向谢晋元等八佰壮士致敬,向所有抗战先烈致敬,是你们的努力换来今天的民族复兴。那么,虽然历史慢慢远去,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敢也不该遗忘。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