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经·豳风·七月》(五)

“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危也。”本义是危险,也可是陷入困境的意思。古时用法很多,这里也有很多解读:一说是表示时间的副词,相当于“将”、“将要”;一说为副词,“只怕”、“害怕”、“恐怕”的意思。

“及”本义是追赶上,抓住,引申义众多。这里可能有跟、同、和、与的意义。

“殆及公子同归”——

如果 “公子”是“女公子”,这句话可理解为:春天里,未嫁之女在桑田里采摘嫰桑叶,春天的白天越来越长了,采了很久的桑叶,有些累了,又看到很多人在那里采白蒿,知道这是有女公子要做嫁前“教成之祭”了,采桑女触景生情,想到不久将要(殆)跟随(及)女公子,陪她出嫁(同归),从而远离家乡父母,心里就悲伤起来。

如果 “公子”是“男公子”,这句话可理解为:春天里,姑娘家在桑田里采摘嫰桑叶,感叹春天的白天越来越长了,又看到有很多人在那里采白蒿去洗蚕,采桑女心里就悲伤起来,害怕(殆)被公子追赶上(及),胁迫她与他一起(同)回家(归)——这转折比较突然,采桑女是看到不正经、游手好闲、欺男霸女的“公子”在回家的路上了吗?还是说“公子”做这样的事是常态?

“公子”为“女公子”这一可能性更能让人信服。

第三章:“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这一章主要说八月与三月(蚕月)里的事情。

萑(huán):芦类植物,荻(“枫叶荻花秋瑟瑟”)。初生名“菼(tǎn)”,幼小时叫“蒹”,长成后称“萑”。晋人郭璞《尔雅·注疏》:萑,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qiū)。

“苇”,《说文解字》:“大葭(jiā)也。”即高大的芦草。初生的芦苇称“葭”(蒹葭苍苍,说的是萑、苇这两种植物还葱郁幼嫩的时候)。

八月份芦苇已经长成了,可以收割了。萑苇在这里是名词用如动词,“收割萑苇”的意思。“八月萑苇”——八月里收割芦苇。

“蚕月条桑”的“条”,本意指树枝,在这里也用如动词,砍伐树枝——三月里砍伐桑树枝。西周时的豳地人是拿什么砍树枝的呢?“取彼斧斨(qiāng)”。

斧:斧子。砍物的工具,有柄。古代专指銎(qióng,斧头上装柄的孔)为椭圆形者。

斨:銎为方孔的斧头。

用(圆孔的方孔的)各式各样的斧头来砍桑树枝。砍桑树上的哪些枝呢?“以伐远扬”——用它来砍伐那些生得太高离地太远的桑树枝条。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砍伐的目的是干什么?“猗(jǐ)彼女桑。”

猗,“掎”(jǐ)的通假字。《说文解字》:“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女桑:小桑。

砍伐的目的是让采桑的人能用手拉着桑枝就可以采到幼嫩的桑叶。因此,“条桑”,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园艺学术语“剪枝”,剪除桑树的上扬枝,让它长出容易拉到的低矮小枝,让采摘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诗经·豳风·七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