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论的方法论批判及哲学的形而上学新任务

陈定学

内容概要:历史上的一元论哲学体系,所主张的本原概念都是虚构的,这些本原概念与科学概念体系中的所有名词性概念并不能构成事实上的形式逻辑关系,因而基于本原概念构造的普遍命题、全称命题,不可能还原演绎出自然事物的真实本质,因此过往的一元论哲学都不能彻底解释具体事物及现象。哲学若想发展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融解释与预测为一体的应用知识体系,就应纠正本原论哲学虚构本原概念的错误方法,应效仿自然科学执行培根归纳法,执行自下而上逐步归纳概括的方法论路线,才有可能在科学已建成的概念体系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形而上学目的及形式的,融最抽象本体和最具体事物为一体的”人类百科知识全书”。

——————————————————

1、始基的不同名形

人类很早以前就有一种认知预期,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实体性的、永不消逝的基质,认为基质既是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原因,故把基质叫做”始基”。

一神论宗教直觉地认为世界的来源与某个造物主神的目的有关,认为始基掌握在造物主神那里,认为造物主神用意念创造了天地万物。由于至今并未有哪种宗教声称的造物主神得到了证实(虽然11世纪哲学家安瑟尔谟通过逻辑推理”证明”了造物主神存在,13世纪的神学家阿奎那也通过”世界的秩序性”证明了造物主神的存在,但造物主神啥模样无人见过)[1],所以不同民族的信仰者心目中的造物主神的艺术形象及名字也是不同的,基督教管造物主神叫”上帝”,天主教的造物主神叫”天主耶稣”,伊斯兰教的造物主神叫”真主”。

一元论哲学把始基称为”世界的本原”或”世界的本体”(认为世界由一种元素构成的都是本原论,认为世界由一种要素或更多要素构成的叫本体论,本体的内涵涵盖了本原,本原论也可以叫作本体论),认为本原、本体是万物共同的渊源。

2、始基概念的虚拟性

把本原论哲学与宗教作比较后不难发现,本原论中的始基与一神论宗教中的始基在各自解释体系中的性质、地位、作用是近似的,都是用一个虚拟的始基名概念作为核心关键词构造自己的解释体系。

为什么说一神论宗教提出的始基(”上帝”、”天主耶稣”、”真主”等造物主神概念)是虚构的概念呢?因为截止目前所有一神论宗教提出的造物主神都未被严格证实(安瑟尔谟、阿奎那等对造物主神存在的”逻辑证明”并不严谨),所以当下我们有理由把造物主神定性为虚拟概念。——即在我们既不能证实造物主神存在,也不能证明造物主神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造物主神暂定性为虚拟概念。——这里需要借助当今人类构造方程式求解未知数x的例子,来阐述上帝真主等概念的虚拟性:

我们知道,数学方程式中未知数×、y等在构造方程之初,是被预设、虚拟为一个实数或实数集的,若该方程事实上有解,则该方程中的未知数x事实上就是一个真实的实数或实数解集(经过实践验证后,虚拟的对象才能成为真实事物、真实概念)。然而我们也知道,并非所有的方程都有解,若方程无解时,则该方程中的未知数x就不是一个实在性的实数了,只能是一个数的幻象(方程无解时,说明经实践验证未知数×不是一个数,这种意义的×只能是一个数的幻象)

综上分析可见,一个名概念是否具有实在性内涵本质,要看其概念的内涵外延陈述的信息是否可证实,可实证的名概念就是真实概念。如果某个名概念能与多种真实事物有机统一,无矛盾地并存于同一个解释系统中,说明这是一个实在性真概念(譬如物理学中的黑洞概念,开始时是一个假设的虚拟概念,证实了就变成了真实概念;譬如方程有解时,×指代的实数与此方程中的其它实数属于同一类,它们之间有明确的数量关系,这个实数显然是一个真实的事物,×就被证实是一个真概念),若证明表明这个概念与其相关概念事物不兼容、不协调,则这个概念由虚拟概念演变为伪概念(譬如方程无解时,说明未知数×是一个与该方程中其它实数不兼容、不协调的异类分子,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假实数)。

本着上述思想不难发现,不同流派的本原论哲学推出的不同名形式的”始基”(本原),实际上和宗教的造物主神一样,都是不能被证实、证伪的虚拟概念或者伪概念。譬如我国老子虚拟了一个叫”道”的本原概念,老子用这个概念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但是”道”的属性并不能被现代科学手段证实,当然也未被证伪,所以”道”只能是一个虚拟概念;古希腊的泰利斯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万物的出现与消失都与水有关。显然,稍有科学常识的都知道水(H ₂O)只是众多化合物之一,”水”这个本原概念已被科学证伪,已从虚拟概念变成了一个伪概念;德国的黑格尔则虚拟了一个叫”绝对精神”的本原,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显,他把绝对精神作为万物得以存在和变化的根据、原因。不难发现,”绝对精神”和”道”一样,都是既未被证实也未被证伪的虚拟概念。

综上所述可见,本文中的虚拟概念即既未被证实也未被证伪的概念。

3、因果是人类认知的主要对象、目的

本体论哲学三千年来之所以矢志不渝地探寻本原,当然是有其目的的,显然是为了解释世界的过去与现在,满足世人对人类来源及归宿的好奇心。——诚然,本原概念中蕴含着世界起源的条件、本质,找到了本原就等于找到了万事万物因果的总源头,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释世界一切。

然而,本原概念是否能够通过虚拟建立、获得,未经证实的虚拟概念能不能作为主项或谓项构造形式逻辑大前提呢?这都是复杂的认识论问题,需要我们从人类认知的一般方法和手段的分析开始,来逐步回答这个问题。

3.1、人类三大知识体系都是以因果为认知目的的

我们知道,认知(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知识的应用价值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对当下时现象来源的解释;另一种是立足当下时现象对事物未来时可能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解释和预测都是通过因果关系分析来实现的,具体来说解释是通过因果分析法对已发生的过去时或当下时现象进行原因追溯,预测是人们根据总结出的各种因果关联式对当下时发生的现象在未来时可能的变化趋势作出概率性预测。关于因果研究的目的及其重要性,《因果关系模型》作者BobRehder教授这样说:”因果关系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因为通过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汉语大意,BobRehder《因果关系模型》)。[2]

总的来说,人类的所有认知体系都是以因果为对象的,科学、哲学、宗教这三大知识体系都是通过对因果的认知体现出认知功能的,只不过方面、侧重点不同。

3.1.1、科学与因果

科学对于自然事物的因果关系认知是深刻而全面的。科学不仅对因果关联式 y(因)→g(果)中的y现象和 g现象的联系性进行确认(是否有常态的联系),以及对于联系的可能性大小作数学量化(概率计算),还对于 y现象与 g现象中的两个关联事物的本质作深入探究,直到找到 y现象与 g现象联系的深层本质所在。譬如科学家通过对"春暖桃花开"因果联系现象中的"春暖"和"桃花开"两个现象的深入探究,发现"植物开花"(桃花开)与"温度变化"(春暖)有关,与春天并没有必然联系。在环境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即使是春天,某些植物也不会开花,温室大棚里的植物即使在冬天也会开花,然后在这类结论基础上,又通过对温度与动物生死变化关系的关联性考察,进一步发现"所有生物都需要适宜的环境温度"这个规律。

上述可见,科学不仅仅是对单一因果现象作出归纳,也是在不断提升概念的概括维度,不断提高经典因果关联式的解释面和预测面(发展出一套融解释功能与预测功能为一体的概念化的知识体系,是科学的理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科学通过对概念的不断概括、提炼,已逐步构建出了多种以某个抽象概念为关键词的因果解释模型,初步达到了用一套解释模型解释某一领域全部因果现象,以及基于该解释模型对该领域内的现象变化趋势作概率性预测的目的。譬如物理学用力学模型解释、预测各种物体运动现象;心理学用动机模型解释、预测各种行为现象;数学用数学模型解释、预测各种事物的量变现象等。关于科学认知的目的及对象,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庞加莱认为:"科学家必须在面临的大量未加工的事实中选择有观察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事实"(李醒民《论彭加勒的经验约定论》)[3]。显然,庞加莱(彭加勒)所说的"有使用价值的事实"即有因果联系规律的现象。可见,科学是以因果归纳以及对因果联系本质的概括为研究目的的。

3.1.2、哲学、宗教与因果

哲学与宗教也是以因果为认知对象的。

认识论哲学是以探究概念的形式本质以及概念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为目的的(认识论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对因果形式本质的分析,并不去探究对具体事物的因果关系);而以一元论为代表的本原论哲学则以探寻因果关联式 y→g中"y"的总源头——”本原”为对象目的的(也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探究),本原哲学试图找到一种任何事物都含有的,且能够被概念化的本体意义的终极本质,用它作为唯一的总因、第一因解释世界一切。但形而上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世界万物生灭的原因是唯一的(或者说亚里士多德并不认可一元论、本原论),他把原因概括为四大类,即质料因、目的因、形式因、动力因(即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灭原因都在这四种因之内。换言之,即他认为这四种因可以解释一切。

一神论宗教则试图虚构一个全能的造物主神,用它作为总因、第一因,自上而下解释世界一切。


3·2、概念系统的包含性与因果认知的关系


3.2.1、概念体系的树杈状呈现出的方向性与文本中逻辑演绎的方向性是互相适应的

我们知道,科学知识网是用各种符号概念"编织"的。指代各种事物及其本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基本上都是按种属包含关系原则建构的(包含关系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逻辑学中的蕴含关系。为了下文表达简明,以下有时用包含关系替代蕴含关系),总体表现为一个”上位概念”[4]统摄几个”下位概念”(譬如"物质"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每个下位概念又统摄多个下下位概念事物的树杈状包含架构(譬如"生物"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

不仅人类的知识体系总体呈树杈状结构,表现为"一"与"多"的包含关系,人类表达认知过程的文本演绎系统也呈现出这种架构型态。如果文本中的逻辑演绎方向是从"树杈向树干",即"多→一",常见形式例如:由多个具体概念推导出一个抽象概念或结论,譬如由杨树、柳树、槐树等个体物概括出“树”这个抽象概念及本质;由多个个别性概念推导出一个一般性概念或结论,譬如由刑法、民法、诉讼法等个别性概念概括出“法律”这个一般性概念及本质;由多个部分概念推导出一个整体概念,譬如由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部分概念归纳出“五脏”这个整体概念等等,这类”多→一”过程都涉及自下而上的归纳。反之;如果是从"树干向树杈"(即"一→多"),则是自上而下的演绎(也叫还原演绎)。譬如由“颜色”这个属概念还原演绎出红色、绿色、蓝色、青色、橙色、黄色、紫色七个种概念事物其中之一。

3.2.2、科学概念体系中的上位属概念中必然蕴含着下位种概念事物的本质

任何一个上位属概念都是对多个下位种概念某种共性的提取、概括。上位概念显然可以作为对多种下位概念事物的指代,上位概念中必然包含每一个下位概念事物的内涵本质,包含着下位概念事物存在与变化不可或缺的本质条件。譬如,"有机物"、"生物"、“动物”这三个不同层级的属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都含有“人”这个下位种概念事物的相关本质,譬如人的外观特点、内在结构、构成质料、存在与变化的条件、社会属性等,在以上四个概念的内涵定义中都能找到。有机物的定义是“含碳的化合物”,生物的定义是:“能够产生动能的个体”,“能量、水、氧气、适宜的环境等都是生物存在与变化的必要条件”,动物的定义是:“需要以有机物为能量来源,能够在空间中整体移动的生命体”。按包含原则,概念“人”就叠加具有了有机物、生物、动物这三个不同层次上位概念的内涵本质,经验世界中的实物人则叠加具有了有机物、生物、动物、人这四个属概念的内涵本质。显然,“能量、水、适宜的环境、氧气”等内涵陈述揭示了人存在与变化所需的必要条件,“含碳的化合物”等内涵揭示了人体的化学属性;“能够整体移动”、“能够制造工具、“会使用符号语言”、“有艺术伦理情感”等内涵揭示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

通过上述不难发现,不同的上位属概念从不同侧面给出了下位种概念事物的不同本质。最底层事物的本质必然域存于不同层级的上位概念中,所以科学概念体系中的上位概念所内涵的本质都是真实客观的,都能够被逻辑还原回具体事物。

4、哲学、科学都在实践自己的形而上学梦想

每个上位概念都统摄了多个下位概念事物的本质,上位概念越抽象,它的统摄面就越大,关涉到的具体事物就越多,它的解释面也就越大。理论上存在着一个能够解释人类认知所及一切的最高上位概念。正因为最高上位概念对于形而下世界的统摄性和强大解释性,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寻找最高上位概念的信念。这种带有强烈心理愿景的信念最早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所有的一神论宗教都有自己的最高上位概念——造物主神(始基),都有一套基于造物主神的解释世界来源的思想体系。

没有哪种学科对于最高上位概念的追求比哲学更热衷的了。自泰勒斯提出水本原以来,各种本原论层出不穷,一元论形式的本原论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著名的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老子的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马克思的唯物论等。

科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找到最高上位概念,但是各门学科都在以实际行动探索自己学科的最高上位概念。譬如,物理学目前已经达到用“力”、“量子”这三个上位概念解释所有物质体及运动现象的阶段,几何学已达到用“点线面体”这四个关联概念解释所有形体物空间性质的阶段,生物学已达到用“本能”、“动机”这两个上位概念解释所有生命体的行为规律的阶段。目前这些学科仍然在做各种建构努力,试图达到通过一组公式或一个核心概念统一整个学科的形而上学梦想(爱因斯坦曾试图用一组公式统一物理学)。

显然,如果能够找到那个能够把

一切都贯穿起来解释的本原、本体,人类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释世界一切,甚至于根据本原的固有的本体性预测人类的未来。

愿望固然美好,但事实却是苍白的。哲学自踏上了古希腊先哲们开创的一元论的本原论之路以来,三千多年过去了,本原论探获的各种本原和宗教创造的造物主神一样,都不能圆融地解释具体事物及现象,反倒是以局部为认知目标的各门科学,对其所属领域的解释更彻底,各门科学构建的解释模型不仅能够彻底解释本领域的绝大部分现象,还能够运用解释模型对所属领域现象作出大概率准的预测。

5、本原论的方法论错误原因分析

那为什么哲学的提出最高上位概念(本原)不能解释具体事物及现象,而科学体系中的上位概念能够解释具体事物及局域现象呢?笔者通过对一神论宗教、哲学、科学三者探寻本体的方法论梳理后发现,宗教和本原论哲学中的上位概念并未执行概念生成的归纳概括原则,是通过猜想直接虚构出的,是未经证实的虚拟概念,是无效的”最高上位概念”,这类上位概念并不能用来构造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还原解释具体事物及现象。

5.1、本原论哲学和科学都是还原论主义

探讨本原论哲学与因果认知的关系,自然要提及还原论这种哲学思想及还原方法论。归纳演绎是人类普遍运用的认知形式、方法论,演绎也叫还原演绎、还原解构,所有"一→多"形式的思维演绎都是还原演绎(”一→多”泛指所有一般→特殊、共性→个性的演绎过程)。科学认知到的所有成果都是通过"现象→归纳→演绎(还原)”这种认知模式反复递进操作获得的(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概括,通过还原演绎验证后,再进一步向上概括)。哲学还原论思想可描述为:"宇宙被视为一部复杂的钟表机器。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构成"[5〕(刘劲杨《还原论两种形相及其思维实质》)。

本原论显然是还原论主义的,”宇宙之砖"就是本原论哲学要寻找的那个基质、本原(始基)。虽然哲学和科学都是还原主义的,但是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二者取得的认知效果却大不相同。科学知识体系是解释性与预测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模型不仅能够明确解释某一领域所有现象的发生原因,且还能够概率性的预测那一领域现象的未来时发展趋势。譬如天文学的地日月运动模型(太阳系运动模型),不仅能够解释日食现象,还能够预测下次何时再出现。

然而,道论、阴阳五行论、绝对精神论等本原论,只能对经验世界的事物由来作出笼统、含糊的解释,也没有半点预测功能。

5.2、科学的还原是有效还原,本原论的还原是无效还原

我们知道,科学知识概念体系之所以能够彻底地解释各种现象,是因为科学概念体系是实在的,科学解释体系中的上位概念与其下位概念之间都是真实的形式逻辑蕴含关系,从上位概念出发,就能够演绎出下位概念各事物的真实本质(用上位概念可以构造普遍命题、全称命题,譬如”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这里的基本粒子就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高度抽象的上位概念)。而本原哲学通过想象虚拟的最高上位概念——“本原”,并不是按自下而上路线从科学概念体系中逐步概括来的,这些本原概念并不能与当今科学概念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构成大前提或小前提的事实蕴含关系,故基于本原概念构造的普遍命题,并不能真正还原解释具体事物及现象。


6、哲学的新任务


6.1、执行培根自下而上的的认识论路线是唯一可行的正确方法论

一元论主义的本原论哲学预设、虚构本原概念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本原论类的哲学体系并不能全面彻底地解释世界一切。那是否说一元论主义的本原论或者多元论主义的本体论哲学都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呢?笔者认为这倒也未必。

我们知道,哲学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大模块,21世纪初,在认识论、价值论的研究领域相继被相关科学”侵占”的境况下(逻辑学、因果学、伦理学、美学等先后从哲学中分离出去成为了独立学科),哲学的领地只剩下本体论了,而本体论不仅解释力不够,也没有任何预测类的应用性,所以霍金在其《大设计》一书的开篇就直言不讳地说:”哲学已死”。

哲学真的到了穷途末路了吗?笔者倒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哲学界应认真思考一下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归纳主义及其自下而上的认识论路线。培根认为:"我们实应遵循一个正当的阶梯,不打岔,一步一步,由特殊的东西进至较低原理;然后再进至中级原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上升为最普遍的原理。”〔6〕(《培根科学归纳法述评》,许占山)。

显然,培根自下而上建构科学体系的思想路线很明确,也被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是一套正确的认知方法论(物理定律、数学公理等科学真理,正是培根科学归纳主义的产物)。——显然,哲学也只能执行培根自下而上逐步归纳的认识论路线,从经验世界开始建构形而上学大厦(并不能直接虚拟最高上位概念)。只能通过归纳的梯子逐步到达最高上位概念,这样得来的上位概念,其内涵的共性或本质才能”原路返回”各阶层的下位概念,才能还原回每一个具体事物中,才能真正解释具体事物及现象。

6.2、在科学体系上建构本体的可能性以及哲学的学科新目标展望

既然过往的本原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错误的,那么如果哲学执行培根自下而上的方法论路线,在科学已建构好的概念体系上,能不能概括归纳出一个世界一切都具有的、能够用一个关键词表示的最高上位概念呢?笔者认为理论上是有可能的。我们先来看看当前各学科提炼出的最高上位概念都有哪些:物理学的"力”、能量"、”量子”;数学的"数"、心理学的"动机"、经济学的"价值"、政治学的"权"、生物学的"本能"、社会学的"人"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学科概括出的上位概念(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可能没有共同的归纳基础,哲学在建”人类知识”的形而上学大厦时也可以回避,或者分两部分进行),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给于归纳概括,然后用一个统一的符号给于赋名,这个名概念就是”本体”了(这个本体概念作为最抽象的最高上位概念,应该处于”人类百科知识全书图”的最顶端,从它可自上而下逐步演绎至具体事物)。

哲学完全可以把整合统一各具体科学作为自己的学科新任务,凭借自身既有的形而上学优势,可以把人类所有的知识按自下而上顺序及结构统一编构成一本叫”人类百科知识全书”的工具书(”人类百科知识全书”中最抽象的最高上位概念与具体事物都有实在的可演绎的形式逻辑关系,在结构图上一目了然),为人类知识体系的逻辑化、概念化、文本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各门科学能不能被哲学统一这个问题可以先搁置一边,重要的是这个任务可使哲学暂时满血复活,重新踏上其形而上学理想的征程。

——————————————————————————————————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郭双雄,《论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哲学研究;百度百科词条”托马斯阿奎那”。

〔2〕、《因果关系模型》,作者BobRehder;

〔3〕、《论彭加勒的经验约定论》,李醒民;

〔4〕、《概念的逻辑关系和本体论的关系》,冯志伟;

〔5〕、《还原论的两种形相及其思维本质》刘劲杨;

〔6〕、《培根科学归纳法述评》,许占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元论的方法论批判及哲学的形而上学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