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随意之时,人生已入佳境

            ——谁的《山居秋暝》?


课启:温故知新,律诗对韵。

        的确,课前12分钟的《七律.长征》复习巩固延伸和对对子,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都会给人一种“重心偏离主题”的感觉。我甚至都不敢相信后面28分钟的《山居秋暝》新课学习还能不能完成?

        但是,后来你会发现,这种旁征博引的类比学习,也就是说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要容易的多,也通透得多。

        当然这个铺垫要够稳、够宽、够实、够牢。针对学情的预习铺垫得好了,你想要的课堂高度便会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于是律诗的特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点即破,一连既通。

课入:

        众所周知,诗佛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而这首《山居秋暝》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之作。所以,读诗文,读出诗中之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确定这一点教学目标并不难,难的是:干老师能抓住题眼“空山”二字,围绕学习,并且一条线贯穿课堂始终!

课中:

(一)译诗意:译出诗中之情之景。

        读诗文,边读边译,读出文中之景“明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动态静态,视觉听觉,从上到下,从傍晚到月夜……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悟诗情:悟出“情出空山之境”。     

          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山之空空在哪里?空是一种状态,如同人之空杯之心。同样,山之空,在心之幽静。

      诗达之境,人心也,“心空”即“山空”。

(三)品诗境:不道破的诗中禅境。           

        皓月之下,方显山之空灵高朗。静物描写清新幽静,方显人心空灵博大。人心空灵即山之空旷,山之空旷方纳“浣女竹喧”“渔舟莲动”的丰盈。

       

课结:

        山空方可纳万物,心空方能容万事。“心空”,则春花好,秋山亦好!

      生命的淡然,悦纳的人生——悦纳自我,悦纳世间万物。直至,“去留随意,行止由心”——即入佳境。

      至此,上课好,下课亦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留随意之时,人生已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