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检,你做了吗?

无论在什么领域,
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谁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谁会在工作中善用数据,
就更可能获得成功。

吴军

体检几乎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定时做的要事。经常听到某人自己觉得很健康,体检一做才发现身体里长了不好的东西,还有人一拿到体检报告才发现是满江红。体检是用精准的工具获取身体质量的各项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检测健康状况,发现问题时就能做深入检测,或进一步施行适当的医疗措施来移除病灶,恢复健康。

那么教学呢?做为教师,知不知道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提不上来?是不是教学上有什么问题存在?是不是也该给教学做体检来看看课堂是否健康呢?

信息化使教学体检成为可能

在传统教学,或信息化教学停留在只用电子白板或触摸一体机搭配课件讲述的时代,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无法被保存下来的,顶多只有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记录,欠缺了学生参与的数据,而这却是课堂很重要的成分。当教学信息化进入师生双向互动的情境,学生手持数字装置参与课堂之后,学习数据也就能被记录保存。

信息化教学将教师上课时操作教学软件的每一个点击、学生反馈问题的每一次作答和每一张课堂生成作品或练习,全部转化成数据保存下来,建构出一节课的课堂记录,从记录中就能观察、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下图这一小段从9:19:39开始,到9:27:39结束,历时8分钟的课堂提问活动,老师课件截屏作为题目启动投票要求学生答题,全班花了17秒钟完成作答,老师显示统计柱状图,接下来经过4分49秒后进行二次作答,全班在12秒钟内完成投票,老师显示两次作答的统计柱状图,接着从第二次答A选项的学生中挑到52号学生说明作答理由,老师听完后给他加了2分,然后再打开统计图,从第二次答B选项的学生中挑到33号学生说明作答理由,听完后老师给他加了1分。

课堂记录完整重现教学行为

那么老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什么呢?打开9:19:39“截屏投票”的附加图片可以看到题目。从画面截屏内容可以推论老师原本的问题中给了3种不同列式,并由学生提供第4种,然后让学生个别写出自己的答案(这是一个复选题,答案有多个,学生要选出所有正确的式子),并将他们的答案变成真正的问题选项,其中有一个E选项让不会的学生可以选。

课堂提问的截屏画面

学生两次作答的结果同样可以打开统计图进行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到选A的学生从第一次的占比43%,上升到第二次的80%,其余选项的占比则呈现下降。

为什么答对率会显著提高呢?显然和老师在两次作答间4分49秒的教学策略有关。

学生作答反馈的统计结果

每一节课都是由这样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教学行为所组成,因此将每一节课堂记录积累下来就建构了个人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有了大数据,就能进一步运用教育统计和智能分析技术为教学做“体检”,使教师能从体检报告中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学现状、发现隐藏的教学惯性,进而针对性地改善缺失。

教学体检报告帮助教师从数据角度审视教学

体检什么?

一份教学体检报告要能做到提供综合信息深入学习与教学细节智能分析课堂数据,以及对教学与学习的详实统计等四个面向,并应着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开展。

那什么是学生学习的角度呢?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说:“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她清楚地指出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要素包含了自主学习互动生成三大活动类型。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或是小组一起研讨、合作等活动,这些时候教师通常会使用计时器来控制时间;互动是指教师透过抢权、挑人、投票、评价等活动让学生表达个人想法;生成则是指教师拍摄或录制学生的练习、作业或完成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解说。

从这三类活动的数据和每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分别占用的时长对比,可以分析得出教师的教学类型在教师中心、以生为本或学生中心课堂的倾向性。长期积累信息化教学经验,可以帮助教师脱离教师中心,进入以生为本,朝向学生中心课堂的方向迈进。

通过课堂活动类型雷达图,教师可对比每一种活动类型使用频率的合理性,针对薄弱点改进。例如下图显示教师的课堂教学类型已经稳定地呈现出以生为本,而这是基于课堂互动和学生自主活动的运用频率落于正常区间,和课堂生成数量高于其他教师来达成,并未有哪一类活动的数量特别少,学生学习得到很好的照顾。

课堂教学类型和活动类型帮助教师了解个人教学型态

许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时经常会习惯性地偏好使用某些功能而不自觉,比如特别喜欢抢答活动,或是不取材学生的课堂生成等,这就必须深入使用细节来观察才能发现。通过功能使用频率侧面图可以让老师了解个人惯性,也可以和全校以及同学科教师对比。例如下图中除了挑人、抢权和评价三项功能的使用频率低于学科平均值外,其他功能则都高于平均,其中每节平均会“展示”9.6张学生作品,是全校最多的,“计时”节平均是9.7分钟,也远超学科平均。由此可以推知教学中较少采用挑人和抢权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策略,更多的是将学生作品当作课堂素材,并且每节课几乎有1/4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或独立阅读。因此课型呈现以生为本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软件功能使用频率侧面图

课堂上最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活动当属教师的提问、学生对于问题的反馈,以及师生或生生间对问题所做的研讨。教师应该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究竟提问了多少问题、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变化,以及提问反馈后所施行的第一个教学动作等,这些分析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策略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以下图为例,老师的所有投票活动中有67.8%属于有正确答案的提问反馈(或可说是检测题),32.3%则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调查。提问反馈的116个问题平均答对率是74%,其中有9题做了二次作答,平均答对率微升到78.6%。综合来看,教师提问的难度较低,也就使二次作答的必要性下降,即使有二次作答,所采取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也并不是很理想。

投票活动统计和学生作答后教学行为分析

对教师来说,基于这样的分析结果,未来的教学改进策略应该要提高课堂提问难度,以刺激更深度的思考。再者,学生作答后大多采取选项挑人的策略也应适度调整,增加小组共同研讨的机会。

提升课堂参与度可以提高测验成绩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测验成绩其实是落后指标,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难道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和成绩有相关性吗?用高三学生高考前的模考和质检分数对照课堂参与度应该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教学体检报告中有一张“学生课堂表现统计表”,将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参与活动的数据进行统计,并换算出课堂参与度。以下图中4号的婧为例,她在一个月中被系统随机挑中9次回答,做了58次投票,答题正确率是56.8%,参与1次评价活动,被老师加了44分,换算得出课堂参与度是98.5,排名班上第3。

学生课堂表现统计表根据各项数据换算得出每个人的课堂参与度

以福州金山中学陈蕾老师任教的高三政治学科班级为例,福州在5月初进行高考前最后一次市质检,金山中学在6月初高考前夕进行最后一次模考,将班上4月份学生个人课堂参与度和随后的市质检成绩,以及5月份参与度和模考成绩计算两者间相关性,分别得到相关系数为0.48和0.55,并经过统计考验达到显著水准,这意味着课堂参与度和测验分数高低具备中度相关性。也许有人会说两者只有中度相关而已,其实这是非常合理的,毕竟成绩并不仅由课堂参与这项单一因素决定,因此这已经非常能够说明事实: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史丹佛大学教授乔.博勒(Jo Boaler)说:“经由一个又一个研究证明,对于学校效能最重要的因子不是课程,而是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效能。信息化教学完整获取了学习与教学数据,基于真实数据所做的教学体检则为教师个人从各个面向梳理出有助于教学专业提升的信息。使教学不再只是全凭经验,而是能清楚看到不足与盲点,为能力提升拟定针对性策略,使学习与教学获得有力的保障。

最后,小声地问一句:“教学体检,你做了吗?”



注:感谢福州金山中学老师陈蕾、中山小学林汉铭提供相关数据,黄小海提供课堂记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体检,你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