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该有规律地练习冥想?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吧,有时状态起伏就像过山车。

状态好的时候,思路清楚,表达流畅,输出满满。而状态差的时候,就像落入茫茫大海的一只漂流瓶,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往何而去,时间是用来打发的,永不落幕的即时娱乐像海水一样钻进时间这个干瘪的海绵里,让它迅速肿胀而陈腐。

一天又过去了。

可是状态这个东西,真的很玄啊。我们蠢笨怠惰的时刻,真的都要让水逆来背锅么?

究竟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对状态加以干预嘛?

今年6月跟团队去了一次四川,在路上的时候,偶然体验到了一次状态的巅峰时刻。

因为每天的目的地非常分散,大部分时间都在翻山越岭。翻山越岭是指,同事们轮流开车,我则乖巧.jpg地坐在车里,默默感受车窗外慢速播放的山峦起伏。

好像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逐渐(抑或是突然?)感受到了那个非常好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居然是体验到了一种抽离感,对生活这团重重迷雾的抽离感。就像是突然打开了第三人称视角,以一个素不相关的旁人角度看待自己,看待周遭的感觉。

似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当时很多问题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原来的条条框框突然不见了,思维开始变得有弹性,开始允许更多不同的可能,也明白了有很多路可以走。

回来之后有一段时间的输出其实都仰仗当时抽离状态下的洞察和思考。

可是后来我也没有多想,认为只是轻松环境下的妙手偶得。

直到最近。

我其实有个观察自己状态的领先指标,就是在即刻的活跃度。如果我比较活跃,输出很多,说明最近状态好,否则反之。而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发东西,甚至不愿打开即刻,也不想看大家都写了啥了。

与此同时,我在追一个综艺。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痴迷地追综艺了。是一天都要去豆瓣小组刷新好多遍动态的这种追法。虽然我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和接受追这个综艺的行为,不看也并不是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也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它一定程度上对心智的损耗,以及和在即刻不活跃的某种联系。

而最近在换工作的间隙,我又去翻了许多和冥想瑜伽有关的书。似乎找到了一点状态和心智的线索,以及,当我们觉得自己蠢笨怠惰,其实只不过是一系列更坏选择的一念之差。所以,如何让一念之差倾向于更优选择呢?

让我们再次回到在四川时体验到的抽离感。我其实对这种抽离的概念并不陌生的。

还记得很早之前写过的那本《当下的力量》吗?这本书里提过一个核心技巧是训练「观察者」,当你感受到自己有比较强烈的情绪时,不需要用大脑去思考这种情绪,而是去观察它,只要观察它就好了。因为当你思考或者想要抑制它时,就在当下创造了新的情绪冲突,整个情绪会变得更加强烈,而强烈的情绪会夺去你更多的注意力,损耗心智,进入恶性循环。但是当你观察它的时候,其实就是承认它存在。承认即接受,接受会让它平静。当你平静下来,你就更能看清脑海中的念头从何而来了。

这种「观察者」的技巧,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抽离。在四川的轻松环境激发了抽离的觉知,所以我感觉状态很好。但是这个觉知是可以不那么依赖环境,是可以通过训练被强化的。

训练的方式之一就是冥想。我之前只会在焦虑的时候做冥想,因为那个时候效果最明显,平静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冥想,觉得有一点浪费时间吧。

但其实当焦虑时再冥想,已经是临时抱佛脚了。

我们之所以感到矛盾,有情绪或者焦虑,是因为大脑中有很多微弱的相互矛盾的意识。当它们在那里又不被你识别时,你会感到状态不好。而当它们逐步增强到让你身体产生情绪反应时,你又很容易过分沉浸在情绪里,忽视这些情绪背后的真实的问题。

《当下的力量》解决的是当这个情绪已经让你感到痛苦时,当下的解法是什么。而冥想,则是帮我们在平日的训练里去锻炼对微小意识的觉知,更早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其实心理咨询也是一样道理。我之前以为应该在情绪最差的时候去见咨询师,因为难过的时候问题似乎最严重最好分析,不难过似乎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其实难过的时候要浪费很多时间安抚情绪,而心理咨询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当你你平静下来,和咨询师一起梳理和重建那些阻碍你成长的旧有观念的时刻。你看,对潜在问题的忽视,其实关联到方方面面。

所以最后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最近痴迷的综艺会让我觉知变差:一方面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另一方面,看综艺的过程又会降低觉知能力。就像在草地放了一把火,又把水源给掐了,所以整个人状态不好,但是又感觉深陷其中,无法戒断。

啊,整理这个问题,真是非常有趣的过程。我写之前只有一些零散的念头,写下来之后才发现问题终于理顺了。虽然对于具体怎么做冥想还没讲( 因为冥想本身,甚至冥想这个词语,因为语言文字的局限性,都会给人很多误解。似乎又是一个大长篇,而且我也刚刚开始规律的练习,那我们就下次再说好了 ),但是终于算是一个开始吧。

OK Let’s start from here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应该有规律地练习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