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话”的秘密

在某一期的《奇葩大会》上,武志红提到在我们国家,或者说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有很多我们大家习以为常的词语,我们也会觉得这些词很好,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其实这些词都大有问题,那么大家能猜到第一个词是哪个呢?孝顺?争气?还有什么?对了,就是“听话”。

他提到他当年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的时候,收到一位女性读者的来信,说她和她的男朋友恋爱三年,相处得很好,而且感觉他们在一起未来会很幸福,但是她的父母强烈反对,甚至以死相逼。

因为这个女孩写了很长的信,武志红说他很感兴趣,就见了这个女孩和她爸妈,通过交谈感觉问题出在她妈妈身上,就问她妈妈为什么反对女儿的婚事,她妈妈讲了一堆理由,包括长相、学历等,而真正的原因是妈妈受不了女儿之前答应她的“什么事都会告诉她”,结果女儿偷偷恋爱半年才被妈妈发现,而女儿之前对她百依百顺,就跟她的小棉袄一样,完全听她的话,结果这个事发生之后,妈妈就感觉她们之间的链接就没了、断了,所以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是听话还是不听话的问题,跟女儿的恋爱对象无关,最后这个女孩无奈之下选择和男友分手,同时离开了当时所在的城市。

做为旁观者,我们似乎看得更明白一些,这个妈妈为什么这么固执,一定要女儿听话呢?难道她不知道这会影响她女儿未来的幸福吗?如果知道的话为什么她还会这么做呢?

一、父母为什么希望孩子听话?

1. 害怕被孩子抛弃,用以防御自己的无价值感,这往往与父母曾经的创伤或分离焦虑有关,潜意识中会认为孩子离开自己便会活不下去,不听自己的话便会处处碰壁;看到孩子高兴时会很不爽,暗示孩子不可以快乐,因为快乐是让双方分开的力量,不听话的孩子、有主意有想法的孩子会让父母有失控和被抛弃的感觉,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位妈妈。

2. 父母有着脆弱的自尊,孩子不听话会让家长觉得没有面子,没有权威。正在上映的电影《狗十三》中,李玩的爸爸为了让她听话、懂事、心里再难过也不能在家发脾气,更不能在外借酒消愁,不惜对她暴力相向,让她低头,并且大声地、一遍遍地和爷爷奶奶说对不起,而事实上权威的含义不仅仅是控制和命令,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3. 父母限制了自身和孩子使用智力的能力。因为孩子听话自己就可以不用使用更高的智力,而这既是对家长自我功能的设限,更是对孩子的束缚,对孩子创造力的限制,在象征意义上创造力是一种敢于对父母不满的能力。

4. 重复自己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使得某种关系模式在家庭链中代代相传,剥夺自己和孩子自主的权利,如《狗十三》中的爸爸对女儿的种种行为正是他曾经被对待的方式。

二、听话的孩子会怎么样?

1. 听话的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意愿。

长期的个人意愿的被操控和被压抑会让人觉得生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觉得“人间不值得”,轻则心里空虚、做事没有动力,不知道做事、做人的意义在哪里,重则让人绝望、轻生。

2018年10月14日跳江自杀的浙江大学博士生侯某某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中写道:“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

    并且,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他还致歉家人,“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对不住家人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不起啊,妈,也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剩下愧疚,只愿下辈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让您受伤。”

即使是这么小心翼翼的说,但是放在遗言里面,我们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愤怒,不被允许的愤怒,不允许被表达自己的不喜欢,不允许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生而为人,不是为了做别人的附属品,每个人都不希望被人操纵。

青春期的孩子只需要搞明白一件事情,我活着到底是听别人的还是听自己的,以及我到底要怎么活着?

一个在童年就获得了自己主宰自己权力的人,也就是不被要求做一个听话的孩子的人,就不会有一个过于动荡的青春期和明显的中年危机,反之,往往会出现“儿时听话,老了折腾”的情况。

2. 听话的孩子更容易患各种心身疾病,如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哮喘、鼻炎、皮肤病、溃疡等。

一位初三男生小博,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所在重点中学就读,但现今成绩在班上已经滑落到中下等,估计中考成绩连普通高中也够不上,只能读职高。

    小博自从上中学开始成绩还一路领先,但自初一第二学期,他便得了哮喘病,每学期都要发作7~8次,每次犯病便有7~8天不能上课。成绩便一点点落下来。

第一次发病是在一次语文课上,他感到特别烦闷,心中急躁时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之后突然感到头脑发涨,嗓子发堵,呼吸困难,面部青紫。老师立即将他背到校医室,一边给他吸氧,一边通知家长,当家长赶到时他已被送到医院急救室。

    经医生检查,小博当时的呼吸节律及心跳次数都超出正常值,听诊两肺有支气管痉挛的声音,但他的体温是正常的,化验检查及胸部透视并没有明显的感染证据。在不犯病时小博也是青春勃发,生龙活虎,但家长和老师却总是悬着一颗心,生怕哪次犯病抢救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家长听见手机响就手哆嗦。

    经多次观察,小博的哮喘发作多数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一是在课堂上,主要是语文课和英语课,在数理化及音体课上从没犯过病。而在课堂上犯病,大都在星期一上午或者是晚间写作业过程中,尤其是作业多,写得很不耐烦的时候。在外出旅游,和同学游戏,寒暑假期间从不犯病。

    深入了解,小博一贯数学基础好,语文较吃力,作文总是没得可写,硬挤出一些内容只达到勉强及格水平。英语课最怕老师让朗读,平时复习总是拿支笔默默地背单词、做题,学的就是哑巴英语。而英语老师发现他不愿读出声就有意识要在课堂上提问他。强调要大声地读出声,要张大口。

    从小是被奶奶一手带大的。小学时在奶奶家住,家中只有奶奶爷爷,对他百般呵护。父母住的较远,只有周六周日回父母家,或父母来奶奶处与父母团聚,都是度假,所以都很愉快,读初中之后回到父母身边读的又是重点学校,为了保持优秀的成绩,父母为他制定了许多规矩。每天就像军事化一样,到几点必须干完什么。小博开始怕父母了,尤其是考试成绩不如意时,父亲的怒斥,母亲的唠叨,让他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按惯例周六周日可以回奶奶家,这两天他就在奶奶家尽享关爱,一身轻松。而周一早晨一起床就丧气想到又要见那外语老师,放学又要回妈妈家,心中就堵得慌,气不打一处来但又无人可诉,所以经常会出现上述症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博曾在日记中很精辟地形容自己是“活给别人看,看着别人活”的人,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活法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也许我们大部分人并不陌生。这样的活法无疑会让我们感到很累很烦,经常会感到没有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要不要做出一些改变呢?

三、是要孩子听话,还是学会去听孩子的话?

曾奇峰老师提到有一位孩子的爸爸在他几天的培训课即将结束时反馈说:本来自己来上课的目的是想学习怎么让孩子听话,但现在的感觉是他回去以后要学习怎么听孩子的话,做一个听话的爸爸。曾老师说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很欣慰的事情。

    大人和孩子之间,谁听谁的话,里面含有浓浓的权力争夺的味道。荣格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双方的影子。”

涉及到听话与不听话时,往往是在大人和孩子的意见和做法不一致时,这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1.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国际学校就读高一的男生小帅,违反纪律将手机带到教学区,被老师看到批评时和老师辩驳,老师电话通知父母。妈妈打电话耐心地听儿子说在学校的不适应,老师的不公平,爸爸在旁边很不耐烦,觉得儿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给家长惹麻烦,就大声地说:“你别给我啰嗦这么多,你好好反思一下你自己,你一点错都没有吗?!”

话音刚落,小帅愤怒地大声地回了一句:“好好,我知道了,都是我的错行了吧!”随即挂断了电话。

妈妈再打过去,电话关机。想了想,妈妈通过QQ重新和小帅联系,聊学校、聊老师、聊爸爸,听儿子讲他在学校的孤独、无助,对老师和爸爸的愤怒和委曲,慢慢地小帅的情绪平复下来,主动问起妈妈的心情和态度,妈妈说起接到老师电话时的着急和生气,听小帅刚才说时的心疼和无力,妈妈对老师不太了解,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办。这时小帅直接和妈妈说:放心吧,我明天就找老师认错、道歉,然后看看老师的反应,不行的话我就再值日一周。

我们的情绪处理好了,头脑不再被情绪所控制,事情的解决方法自然会出现。

2. 相互沟通交流,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小泉6年级,即将小学毕业进入暑假模式。小泉和妈妈说暑假想继续参加疯狂家族的夏令营,妈妈想让他参加新东方的英语夏令营,怎么办呢?

开始时,妈妈和小泉都想着互相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想法。小泉和妈妈说他原来参加过疯狂家族的夏令营和冬令营,他很喜欢,并且上初中以后可能就不再参加了,他这次打算是最后一次了。而妈妈觉得他之前已经参加过两次了,这个几乎是纯玩的,而新东方的是半天拓展训练,半天英语学习,小泉的英语一般,正好利用假期来提高一下,初中开学就要考试,还要按考试成绩分班。

沟通下来,妈妈和小泉觉得对方说得都有道理,又都不想放弃,当内心里真诚地接纳对方时,两人反复地看了两个夏令营的日程安排,妈妈说:“我同意你参加你喜欢的夏令营,我也希望你考虑一下另一个夏令营,但不知道这样你会不会太累。”小泉惊讶地问:“妈妈,真的吗?你不怕花钱呀?”他妈妈说:“小升初是一个很重要的衔接点,妈妈既希望你能玩得开心,也希望你能学得放松,我们可以多花点钱尝试一下。”

小泉的那个暑假过得忙碌而充实,快乐而又满足。

耐心地倾听,平等地交流,当家长愿意去看到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绪时,孩子自然愿意和家长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是如何提高心理耐受力,如何能够准确地共情孩子,帮助自己和孩子不断地完成心智化的过程,而这,是我们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听话”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