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在书店看到德里克.贾曼的《慢慢微笑》,不知怎的被它深深吸引。
有时候觉得书也像人,需要一些眼缘来决定你们是否可以“交谈”。
这样的眼缘不只关乎于外观,更多的时候都是被一些小小的细节打动,比如封面的材质、简短的一句话、一个词、人物的表情等等。
我和贾曼的《慢慢微笑》,就是因为这样的眼缘,得以“交谈”。
我之所以说是“交谈”,是因为在读到好书,好的叙述方式时,我会有一种与书对谈,与之产生共鸣的感受。
通过书,通过文字,通过作者的视角发现不同世界的大门,是一件惊奇又欣喜的过程。因为你可能会发现超出你以往认知的世界,看到打破你所有能力范围内所能抵达的地方。
读别人的故事与人生,进而重塑自己的认知与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探险吗?
翻开《慢慢微笑》,就看到贾曼留在序言的这段话:
“请阅读我锁进这些书页中的
关于世界的思虑;
然后放下书,去爱。
愿你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无顾虑地去爱,
并且记得我们也曾爱过。
当阴影逼近,却更见星光。”
——德里克·贾曼
一开始我就有预感,这趟探险一定会精彩无比!
那么以下,我就斗胆分享一下我对此书的见解与感悟。
01
关于作者--德里克.贾曼
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1942—1994),首先他是英国著名导演,拍摄了《卡拉瓦乔》《英伦末日》《爱德华二世》《维特根斯坦》等多部艺术影片,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泰迪熊奖等国际性大奖。
最后之作《蓝》在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完成制作,以超前的视觉理念和深情的自我剖析轰动影坛。
除了导演的身份,他还是一名画家、舞台设计、作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园丁。
他出版的书除了这本日记《慢慢微笑》,还有电影日志《以卵击石》,关于园艺的《现代自然》,随笔集《色》等作品。
这个斜杠青年的人生很精彩,这些履历很精彩,但最吸引我的,不是他丰富的履历或人生,而是在阅读他文字时产生的亲密感。
《慢慢微笑》是他人生最后3年多的日记,在读日记时,就像在读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在我眼前亲历。
其实贾曼在出书前就知道他的日记会被出版,所以《慢慢微笑》与其说是记录生活的日记,不如说是关于他生命最后几年里,最温柔的袒露和最缓慢的告别。
02
1993年,《蓝》
德里克·贾曼1993年遗作电影--《蓝》。
我觉得很幸运,我先发现了贾曼的书,再从中发现了《蓝》这部电影。
《蓝》记录下了他罹患艾滋后的最后岁月,双目失明的他,用这忧郁的蓝,解读关于死亡的颜色。
《蓝》很特别,它至始至终都是满屏的蓝色,无画面无情节,更没有对白或人物。
有的是诗性的背景音乐和贾曼宁静的自白。正是从这种“反电影”的讲述方式,让我们听到了贾曼最后岁月里的:医院聒噪声,孤深的海浪声,以及在死亡面前,贾曼不舍离开深爱之人的不忍与决绝。
他说:“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扇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
《蓝》里除了“蓝”,一无所有,但也正因为这一无所有给予了无尽的可能。
在我阅历尚浅,境界提升空间还很宽泛的时候,我需要文字的滋养带我去领略这部经典影片的美好。
所以我庆幸我先与他的文字相识。
03
歌唱着结尾吧!
《慢慢微笑》的日记时间时:1991年5月-1994年1月。
1994年2月,贾曼因病逝世,享年52岁。早在1986年之前,贾曼就被确诊了爱滋病。
贾曼认为他是英国人和同性恋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事实。
在上世纪同性恋文化没有那么普及时,贾曼不仅敢于面对自己的性向,同时还为同性恋者们寻求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们和年轻同性恋者们的偶像。
他一边怀着对生命的热忱与疾病抗争,一边奋力发声以消除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
在《慢慢微笑》里,多处描写了艾滋对其造成的痛苦,书中有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日记的长短反映了我身体的状况。
在书的末尾,他感染了肺结核,多次遭受巨大痛苦,在鬼门关内徘徊。
但单看文字,我们看不到那种病痛的残忍有多令人生畏,因为在贾曼遗书般的日记里,随处可见温情的爱。
在1月31日最后一场生日会上,他写了两句话:“放了烟火,HB真爱。”
贾曼告诉了我们,在人生落幕前,其实是可以用鲜花与爱人来抵抗这世间最恐怖的绝望的。
告诉了我们,好好生活,好好爱。
《慢慢微笑》就像是贾曼的墓碑。
但关于生命的结尾,贾曼这样叙说:
“我不想以悲伤结尾,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歌唱。”
在贾曼生命最后的日记里,
我看到的是他和HB坚贞而感人的爱情;
是他为追求平权而奋力的热情;
是他为了创作影片而洒下的旺盛激情;
是在垂危生命下,
最温柔的袒露和最缓慢的告别;
是当阴影逼近,却更见星光的洒脱......
他对艺术和世界的爱早已超越了自身的苦痛,给人以力量,给世界以星光。
Love is life that lasts forever.
此生有幸遇见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