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麻烦更多一点

又到了一年一度美国大学各种夏校项目发放录取offer的时候,就在前几天,我之前带过的一个女孩子拿到了耶鲁大学的“the Yale Young Global Scholars Program”的offer(可以自行百度,很出色的夏校项目哟)。我在给她发送贺信的同时,把这个消息转给了另外一个我的学生,两人截然不同的的反应和经历,正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契机,以此和各位分享。

那个女孩子,我们称呼她为Alice吧,就读于中部某省会城市的某知名国际中学,简单来概括一下:10年级,TOEFL110分,SAT1520,校学生会副主席,**市国际学校联合会理事(筹)等等等等。Alice的微信名称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大概是因为和自己的某些面部特征有些相像。平日里热心开朗,大方活泼,进可提笔过考试,退可筹划做活动,文可抒情赚眼泪,武可横腰退匪贼,隐约就是很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她拿到耶鲁夏校的录取后,我第一时间给她祝贺,她的反应有一些低沉。她说此刻的心情,并没有拿到SAT分数时候那样的喜悦。我问为什么,她说不知道。

屏幕前的各位,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某一天得到一个非常重要或者非常有挑战性的机会,更难得这个机会恰恰是你渴望和努力已久的。你又会不会和Alice一样,面对惊天的收获,变得怅然如失,畏首畏尾。你会不会开始害怕,觉得担忧,既为得到机会而喜悦,又因某些原因而惴惴不安呢?

Alice显然是这样的,她已经得到了这个机会,但她开始害怕。害怕她自己能否把握好这个机会,担心自己是不是配得上这个机会了。我问了她一句:现在的你相信自己可以过好这个假期么?还是要等到这个假期结束之后,未来的你才会相信这一点?她好像没有太明白,我换了个问题:在你知道你要承办感恩节活动的时候,你有信心会做好它么?还是等到活动结束之后,才能够确定自己是可以做好的呢?

我之前的学校每年有感恩节活动,会邀请所有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起参加,举行一场盛大的感恩晚宴。Alice在进入学生会之后的第一次独立的大型活动就是感恩节活动,前期我们在做项目规划的时候,我问Alice,这个活动的规模可能会超过2000人,已经可以和社会上的一些小型展会相媲美了,你可以么?她的回答是有你在,我们就可以。当时的我对于她的回答没有多话,只说“好,那你去做。”

此后的三周时间里,不下十次我在凌晨被她发来的文件吵醒,让我帮忙修改定稿的同时配上几个可爱的表情,实在让人难以拒绝。但每次我看完方案文稿之后,就会统一回复告诉她,“没问题,去做吧”也正是这样,我一路“指导”她把这个活动落地,从联系公司布景到邀请函的制作,从菜品的选择和敲定到后期新闻的素材,全部都做下来了。

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party上,我问她:现在你告诉我,下次活动,你能不能做?她说当然没问题,只要有你在。我笑了好久,说了这么一些话给所有人听:这次的活动,总预算超过了3万,人数超过1500人,而你们只有24个人,Alice说你们的成功是因为有我在,那就错了,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告诉你们,你们可以,去做就是了。

听完我的话,Alice楞了好久,好像有点回过神来了。我又问她:以后我不在了,你可以做好么?这一次她想了一会,总算点了点头。事实正是如此,我们总是习惯从成功的经历里汲取自信和勇气,却忘记了只有在最开始的时候,充分相信自己,去认真的准备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够去迎接那个成功的结果,这个经历只是加深自信的一种手段罢了。

在我和她提到那一次的事情之后,她好像听懂了我说的话。我补了一句:“你拿到这个offer,你就和所有的同期生一样优秀,你有你的底气,相信自己。”听完她告诉我说“嗯,我知道了,我会好好准备的,不就是一个夏校嘛,小case。”我知道,那个自信飞扬的Alice又在线了。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边,同样的10年级,同样就读于中部某省会城市某另一所知名国际中学,TOEFL还没有出分,更不要说SAT了的前校学生会主席,我们就喊他Steven好了。

我把Alice的offer转发给了Steven,良久寂静之后,他说了一句“这是上次那个SAT1520的那个人?”我说是的,Steven说完这句就消失了。当天夜里,微信里出来一句:下午去上课了,我也会加油的!孩儿自当努力!就又消失了。听他这么说,我也就不担心了。

Steven一直以来语言成绩和能力都不太好,口语表达中总透露出一股浓厚的城乡结合部的味道,引得同学好友纷纷发笑,他也只是红着脸辩解几句就不再出声。只是某一次的考试,他的英语突飞猛进,大家都在好奇,只见第二天的晨读时间,他上来领读材料,口语里的农业重金属也弱了几分,隐约有些地道的美音了。大家这才发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可能只有我知道他又做了多少,他来问我:“老师,我的成绩和口语是不是就只能这个样子了,好烦啊,感觉怎么努力都提升不了。”我想了想反问他:“如果你觉得你可以做的更好,那你就去思考为什么现在做不到;如果你觉得你做不到更好了,那你就去思考为什么你做不到了。”也不知道他当时能不能懂,但后来的日子里,他每周都会给我发最少4篇额外的VOA听力默写和语音朗读,渐渐地,他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

Steven在组织活动的能力和威信上,与Alice不相上下。但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总会跟我唱反调,我说这里可以这么做,他就会说我们那么做是不是会更好?我说这里最好不要这样操作,他却说没问题,我有把握。(后来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这小子跟我说,反正搞不好都有老师你来解决,我怕个毛……..)但就是这样,他也把学校的活动和学生会办的风生水起,一时无二。

你们不难看出,Steven是内心底气很足的人,对自己的信心尤为强烈。这种信心在我看来,是对于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和对自己付出程度的掌握。他清晰知道自己的弱点和长处,更知道自己能够为了某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他对自己才能如此迷之自信。

Alice和Steven代表了两类人,一种天资卓越,一种中上之才;一种谨小慎微,一种敢作敢为;而无论哪一种,在面对任何事情面前,他们要做的,都只有一点:相信自己,更多一点。

我遇到太多的学生告诉我,“我是不是可以做到?”“我真的也可以吗?”“我觉得我不行。”等等之类的问题,心理暗示的作用,有时候比你们想象得要明显的多。当你觉得自己会做不好的时候,更大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会开始伴随着你,重压之下难免出错,有了失误就反证了自己的想法“我果然做不到”恶性循环就此开始。反之,你告诉自己多一点“我可以做的更好”,在思考和准备的过程中,你就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这件事我做的够好了么?周而复始,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学生如此,成年的我们更是如此。生存的重压,环境的诡谲,脾气暴躁的领导,制度残酷的公司等等等等,而当我们在面临某一项选择之前,我们难道还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可以?是不是做得到?是不是做得好么?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只有正向的引导才能促使自我成长,战胜挑战把握机遇,而逆向的心态只能让一切变得脱离控制,神鬼莫测。

所以啊,各位,以后的人生里,相信自己,还要更多一点。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九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信自己,麻烦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