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作家都只践行持续写作不建议靠写作吃饭?

有文友发私信问我:写了那么久、那么多,你赚了多少钱?

我心说:收获挺多的,我还专门写过不止一篇文章讲这个事儿,可你要问赚多少钱,这……没有的事儿,我可怎么回答?

自己脸红了一阵后,理直气壮/厚颜无耻地回复过去:我不靠它赚钱,只是养个爱好罢了,一辈子的爱好。

闲暇时想了想,除了写作水平不够高外,这么几年,有关是否靠写作赚钱这回事儿,我是这么看的:

1.凭写作暴富,只是“幸存者偏差”造成的假象,不具普遍性

梁文道先生在《我读》里说有本书探讨作家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谋生的职业,结论是“作家的确很穷”。

还列举了历史上有名的作者绝大多数都不是靠写作过活,哪怕莎士比亚也不是,他们基本上都有副业或兼职,只有极少数作家可以把写作“工业化”,作品量产又好卖,就靠它养活自己。

关于这一点,证真的例子远远大于证伪的例子,恕不多言,各位自行脑补。

2.忙碌繁杂的工作,热气腾腾的生活,是写作者的源头活水

冯唐先生,作为2013年登上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当代作家,“作家”只是他的斜杠标签而已,他曾任职麦肯锡,如今真正的职场头衔是华润医疗CEO。

他曾从2009年为某刊物写专栏,如今写了十一年了,负责催他稿件的编辑走了6个,甚至创刊主编都走了,他还在为这家刊物写专栏。

即使在写作上已经收获了足够的名和利,冯唐先生仍然不愿意全职写作。

在他看来,全职写作看起来是有了足够时间去写了,可缺少了在其它领域里高强度、高密度的劳作,会无法保持写作的活性,没有足够的东西去写。

岌岌无名如我,不仅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个人的亲身体会也是:写作这回事,越忙越出活儿。个人在忙碌的全职工作之余、带孩子之外,写出140万字,就是明证。

3.写作能力是一项底层能力,可以锦上添花,不易雪中送炭

写作说到底是一种底层能力,它是职场人必备的众多能力之一,并不特别。

写得好一些,可以为写作者锦上添花,推动写作者在职业范围内有更出彩的表现,就像会唱歌的厨子、会跳舞的程序员和会说相声的公交司机一样,可以给人在职场或生活中加分、增加乐趣,但不容易让一个人摆脱贫困,更不容易让一个人因此而飞黄腾达。

能火出天际、赚大钱的写作者,都不是只会写作,他们一定还有其它隐藏的内功或不着痕迹的绝技,而不为外人所知的“隐藏绝技”很可能才是他成名成家真正的核心能力,这能力普通人又望尘莫及。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自有他深刻的道理在的。

4.写作是需要厚积薄发的事情,“系统的延迟”让它无法立即有短时收益

写作这回事儿,跟其它技能一样,天赋之外,还需要天长日久有针对性的训练,想出类拔萃,天分、灵感、努力缺一不可,厚积薄发是必须的。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后来才被列入“四大名著”的,可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他是穷困潦倒而终的,生前并未因写出传世名作而得到半点好处,倒是赔上了一辈子。

前段时间,某xie一名热血中年辞去自己的全职工作,专门写作投稿,想“卖文为生”,勉强支撑的一年多,收入最多的一个月,稿费不过才拿到1200元,这,已经是他拼了老命写稿能得到的最多的月收入了,别说养活老婆孩子,连自己糊口都很成问题。

写作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就是“系统性延迟”的客观结果:开个店卖空调还不能立马回笼资金呢,何况写作?

不说别的,单是我自己已经发出来的阅读、点赞量最高的文章,也不是一发出来就有这喜人效果的,大概是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刻开始,持续了一阵子较好的流量,之后就又渐归沉寂了。

5.持续写作,是反复做正确的事,把正确的事做到极致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泰德•威廉斯在美国《体育新闻》杂志评选的历史百位最佳运动员中,排第8位,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

在《击打的科学》这本书中,他说自己高击打率的秘诀在于只打位于“甜蜜区”的球,正确地击打甜蜜区的球,忽略其它区域的,就能保持很好的成绩。

对于爱好/擅长写作的人,持续写作,就是击打甜蜜区的球,就是反复做正确的事,秉持“无功利”的心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才可能有“功利”的意外之喜。

因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概是这世上最常起作用的规律之一。先不问前程地写,练好本领,假以时日,该来的总会来,不用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连作家都只践行持续写作不建议靠写作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