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郜的生育劝退笔记2 | 那些“可以但没必要”类问题

写在前面:每周更一篇的打算果然只是打算……


今天想总结一下育儿工作中那些“可以但没必要的事”,清单在文末。起因是我在菜妈辅食群(别人地盘)里坚持认为“蛋黄蛋白分开加,可以但没必要”!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去查了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卫计委、香港卫生署、美国儿科学会、澳大利亚临床免疫学和过敏学会、加拿大儿科学会、英国NHS等权威机构关于添加辅食的指南,当然是没有“蛋白蛋黄一定要分开加”的说法。

鸡蛋是常见的高致敏风险食物之一。以前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一种是第一辅食应该是鸡蛋,因为它营养丰富,容易做成婴儿入口的性状,这似乎是老一辈中国人的观点;另一种是西方人的观点,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儿科学会(AAP)2000年给出的辅食添加指南,还建议周岁以后才添加鸡蛋,以避免过敏。

后者这一延迟添加的想法很常见:听说这个吃了容易过敏,先别吃了,大点再吃。可是过敏就是过敏,免疫系统面对一个没见过的新东西,不会因为“大点”就接受它,而是仍然会发动攻击来识别它,并导致过敏反应。所有健康的孩子都可能对一些食材过敏(谁能想得到我家娃曾经对豌豆苗过敏),只有让免疫系统和食材打过照面,免疫系统才可能不再发起错误攻击,所以“早一点、逐个添加、无特定顺序”已经成为预防过敏的共识。

这个共识在前述几大权威机构的指南里,都是一致的。

这不只是基本原理,还有专门研究(好累)。2016年一篇发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婴儿在4-6个月时添加鸡蛋时,可减少与鸡蛋相关过敏风险,4-11个月添加花生可降低与花生相关过敏风险。

添加之后真的过敏了怎么办?那过一段时间再重新试试就好了。如前所述,总有这个过程的,孩子的口味和免疫系统要接受新食材本身就是要经过多次尝试的。当然,严重的过敏就要去获取可靠医生的建议了。


可是群里一位妈妈总是担心娃对新食材过敏,她坚持认为蛋白蛋黄必须分开加。群内真人小助手也坚持这么认为。她们的理由是:这是两种食材,两种食材就要分开加;而且蛋白比蛋黄更容易致敏,如果吃了全蛋过敏,不就把蛋黄也浪费了吗?所以肯定要先加蛋黄再加蛋白。

如果蛋白和蛋黄是两种食材,那猪肉里的脂肪怎么想?鸡肉和鸡皮怎么想?都跟开加好了!我查了上述那些权威机构的指南,egg都是作为一种食材被添加的,除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指南,单独提出了“蛋黄”。但蛋黄只是作为餐单举例提到的,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分开添加,更没有说要先加蛋黄再加蛋白。

第二个理由看起来很有道理,但请稍微清醒一点,回到全世界的权威指南:添加新食材不需要遵循特定顺序。先加什么后加什么,对娃是否过敏没影响。不过大V(菜妈)前几年居然写了“蛋黄适应后就能添加蛋白”这种文章,这不就是遵循特定顺序了吗??我相信菜妈如果现在再回答这个问题的话,绝对不会说这种没有任何依据的话。

想要把蛋黄蛋白分开加、想让娃至少吃上蛋黄的想法,其实还是来自传统“鸡蛋很有营养必不可少”“蛋黄更有营养、一定要让娃吃”的想法。毕竟,“蛋黄是鸡肉,蛋白是鸡毛”嘛。

当然,也可以坚持把蛋黄蛋白当成两种食材,前后不过多花几天时间排敏,但不至于到那种要把“蛋黄蛋白分得清不清楚”当成重要事项的地步。因为是否分开添加本身就没有依据啊, 先加哪个后加哪个更是随意,因为这违背“添加辅食无需遵循特定顺序”的原则。


扔开科学育儿逻辑,我很快回到那个妈妈的担心。其实她担心的是“蛋黄和蛋白都不吃=吃不到蛋=没有营养”。所以她小心翼翼把蛋黄蛋白分开。很多新手妈妈问这个问题也是基于此,她们生怕蛋黄蛋白分不干净,给娃吃了过敏,绞尽脑汁在“怎么把蛋白蛋黄分开且分干净”这种问题上。。。。

这种方式看起来很稳妥安全,但这样养孩子,心,好,累

据我所知,老一辈是没什么“一次只能加一种”逐个排敏、尽快丰富食材的想法的,恰恰是学习了部分辅食添加知识的“科学育儿派”,在添加辅食这事上战战兢兢,尤其对过敏如临大敌。

我对这么一件琐事如此较真,因为这种样式的科学育儿,已经成为照顾者的负担。更不用说,400多人的群里,只见过一个爸爸、一个外婆、一个奶奶,其余每天挠头怎么给娃吃什么、怎么吃的,都是妈妈。

我们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的一个起因是,想要避免那些传统上属于常识但不属于科学的东西。在我现在生活的广东,幼儿“应该”每天每顿吃肉粥,称为“食饭仔”,不应吃大人饭;在我曾经生活的山东,幼儿和产妇应该每天每顿吃鸡蛋红糖(我爸在我孕期的时候鼓励我每天吃10个鸡蛋)。肉和鸡蛋确实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属于有营养的那一类,但现在物质生活丰富、食材获取容易;我们也已经知道食物应多样而均衡,孕期哺乳期的女性、开始吃辅食的小孩,都应遵循这一点,也就没什么吃了有奇效的食物、绝对不能碰的食物了。

学习碎片化的育儿知识而不理解其原则、逻辑,就会陷入不断学习的沉重过程。循证医学的原则是,坚持或拒绝那些有依据的事,其它的就不要瞎操心。比如说,明确不明肺炎/流感/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导致的,那就要少去人多的地方、正确洗手,阻断病毒传播。再比如说,知道用学步车的小孩比不用学步车的小孩更晚学会走路,这一点在统计上显著,那就不要给小孩用学步车。至于其它事情——比如吃什么神奇汤药能预防新冠,用什么刀砍什么绳子能让小孩快点走路——都属于不用花时间精力的事情。

科学的意思不是要学习每一个知识点,而是准确操心,不瞎操心。像我在第一篇笔记里提到的吃饭问题,明明有几个应该操心的地方,却偏偏要把问题引到母乳上去,这就属于累死人的瞎操心。


掌握基本原则,就能划出一大片“可以但没必要”的育儿范围。非暴力沟通里有一句暖人的话:“在对与错之间,有一片原野,我在那里等你。”我想说,在育儿工作的绝对禁止与绝对提倡之间,有一片“可以但没必要”的工作,那里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

以下是我总结的初步清单:

1、蛋黄蛋白可以分开加,但没必要——省事,省心

2、夏天可以给娃穿袜子,但没必要——不用买,不用洗,娃还更舒爽

3、一岁以后可以喝奶粉,但没必要——一星期喝奶粉300块,喝纯奶60块,纯牛奶营养还更好

4、可以买训练筷,但没必要——普通筷子更省钱,还好洗

5、学走路的时候可以买学步鞋,但没必要——光脚是最好的学步鞋

6、6-12个月之间可以加昂贵的辅食油,但没必要——省钱;加油可以缓解便秘但根本是应该调整辅食结构

啊,脑子卡住了,想到再更新清单吧。

补充:

7、一岁以后可以不加盐,但没必要——控盐是一辈子的事,不是这几个月不吃盐就能一辈子健康。

8、准备纯母乳喂养的话,待产包可以准备奶瓶奶粉,但没必要——更应该准备的是母乳知识、靠谱的哺乳顾问,还有跟医院各种阻隔母乳喂养的规定做斗争的队友

9、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纯牛奶,可以加热再(给娃或自己)喝,但没必要——冰冰的纯牛奶对身体不会有伤害,只要保证存储正确、牛奶干净。不正确的加热方式还会破坏牛奶的营养。

10、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不到六个月就加辅食,但是没必要——纯母乳能够满足宝宝前六个月的所有营养和互动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郜的生育劝退笔记2 | 那些“可以但没必要”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