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级读本(八佾篇)(1)

八佾第三

正义曰:前篇论为政,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也。凡二十六章。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〇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佾,舞列也,每佾八人。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礼乐,故孔子讥之。忍,从刃从心,决绝也,合义谓坚忍,犯义谓残忍。季氏于家庙而强忍犯义,则何事不会强忍犯义。诛其心也。

〇孔子为政,先正礼乐。礼乐者,非由天降非由地设,由人心生者也。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忍心亦其一端也。忍心,则心地薄凉而觊觎而抢夺,破坏人群一切相处之常道。周之礼乐秩序走向崩塌,即缘于卿大夫群体之忍心也,故夫子痛心疾守而诛之。后来孟子论仁政,即立基于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〇三家,谓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雍,周颂篇名。彻,同撤,撤祭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撤,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助祭。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

〇前章怒骂,此章嘻笑,讥其无知妄作也。鲁僭天子礼乐,非有他意,不过炫美。然不知礼乐之内涵,只羡慕在上位者礼乐之浩大奢华,而闹笑话。夫子即歌雍一事喝破其愚,尚其俛而思之乎。盖对礼之无知,乃是导致僭越礼制的重要原因。礼制无一可假,知礼才能相礼也。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〇而,转折词,却。作为人却不仁,奈此礼乐何。此于八佾雍彻之后,叹鲁君臣僭用天子礼乐,乃徒有其表,而丟失礼乐之根本精神也。

〇仁为礼乐之元。儒行云: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孟子云:仁,人心也。礼序而乐和,皆发于人心之理也。人心之理,天地之性也。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圣人法之而贵礼乐,以安上治民移风易俗也。不仁者而用礼乐焉,则仁者之属无所施之,是背天地而失其理矣。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〇林放,鲁人,季氏家臣。礼,礼仪。见世之礼仪繁文奢华,而疑失其本也。与其,如其也。言礼仪之本意不在排场,奢不如俭也。冠婚祭祀之礼皆当如是。惟丧礼独不可,故言与其易也宁戚。易,治也,仪文周到也。丧者人情之所不得已,丧礼若重在节文习熟,则是乐于丧而非哀戚之情也。

〇礼仪之本,在质不在文。奢易过于文,俭戚则近质。周衰之世,以文灭质,故夫子告以损文以就质也。盖志为质,仪物为文,文著于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能俱备而遍行之,宁有质而无文也。朱注引范氏言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

〇有以初终为本末者,以人事言之也;有以体用为本末者,以天理言之也。林放问本,而夫子姑取初为礼者,使有所循以见本,而非直指之辞也。若求其实,则上章所云「人而不仁如礼何」者乃为径遂。夫礼贵在其志,故夫子尤重返质之义。然恶其泰而渐至于僭,则又损质以就文也。孔子之道,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变通趋时,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是也。礼贵得中,文质得宜,用皆显仁而天下之大本立矣。仁也中也诚也,礼之大本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中级读本(八佾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