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脑科学家们极度倡导“给孩子时间留白”?这篇文章带给您答案!

为何脑科学家们极度倡导给孩子留白时间这条法则呢?我在研习冥想与正念课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孩子拥有自由自在的留白时间,对他们的成长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这个留白时间,孩子一般会用来做什么呢?一般会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发呆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发呆,这两种活动的功效,正好与正念和冥想相符。

心理学、脑科学知识

正念和冥想,都属于内观传统的课题,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两者一脉相承。

“正念”一词来自古老的梵语和巴利文,意为“记得”——记得我们注意的对象,让心智专注于一个选定的对象,不迷失于分心之中,即全然的关注

也就是活在当下——带着好奇和兴奋,全然地沉浸在当下。

全然的关注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经科学研究发现,全然关注会带来稳定、灵活的注意力,头脑也能变得更加清晰。

头脑变得清晰了,人的耐受窗会变宽,心情平静了下来,也就不那么焦虑或紧张了,因此,容易心生愉悦,这也就是“心流”的感觉。

我们很多的不快乐、烦恼漩涡正是因为分心杂乱所致。

因此,经常进行正念训练,或处于正念状态中的人,幸福指数会高一些。

不少成人,已将每日禅修——正念或冥想训练,作为必修课。

其实,于孩子而言,给他足够空白的时间就好,允许他做想做的事,或者发呆。

孩子是很容易进入正念状态的。

我们幼儿小朋友们,仅仅看着蝴蝶在花园飞,或鸭子在池塘戏水,就已陶醉其中,忘乎所以。

对于小学生,如果给他留白的时间,他会自创有趣的游戏,比如:搭建乐高、玩陀螺等等,自己喜欢的,定会全情投入。

因此,只要父母不施压,孩子很容易进入正念状态。

可悲的是,孩子们身上这种自然的、全神贯注的灵气早已在成人之前,就被日常生活的压力榨干了。

据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初高中生或年龄更大些的群体,半数时间里,他们的心跟正在做的事情并不在一起。

倘若他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任务上时,他们比分心的时候更快乐。

这也是为何需要进行刻意正念训练的原因,目的是为了将大家的聚焦力拉回来。

另外,据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正念”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愉悦的心情,更是专注力、洞察力、关怀力发展的需要。

一个人心情愉悦了,情感得到平衡,也就会对外有一颗开放的心态,慈悲之心油然升起。

接下来,谈谈冥想与发呆的关系。

现今,不少大人会给自己安排10~30分钟的“冥想”时间——不受打扰,让自己的思绪随潜意识漂浮,不做评判和思考,仅是看见、跟随思绪即可。

据悉,坚持冥想的人,收获都巨大。

斯坦福大学教授、神经内分泌学家罗伯特•萨波尔斯基教授所说:

“关于难题的真正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常常是在人们冥想时发现的。”

因为冥想是有意识地追踪头脑中的活动,会促进自我觉察的发展。

这种能力也叫做元认知能力。

冥想,不一定必须规规矩矩地躺着、或坐着,姿势不重要,身心放松、没有压力才是关键。

有人泡澡时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比如:阿基米德在泡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

有人将此高光时刻称之为灵感。看来,灵感的背后是99%的汗水,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倘若阿基米德没有冥思苦想、埋头苦干多年,“F浮=G液排=m液排g=gV排ρ液”也不会进入到阿基米德的潜意识。

人的大脑一分钟会飘过成百上千的思绪。那么如何确定孩子是冥想而不是走神呢?

如果孩子的思绪只是到处游荡,那么就是走神。如果陷入深度想象,且能自己厘清来龙去脉,那么就是“冥想”。

既然冥想对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巨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进入“冥想”状态呢?

显然,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静坐”冥想的方式不太现实。

我一般会跟孩子说:

“你可以休息半小时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发呆也行,然后把这会的所思所想所干用日记记下来吧!”

孩子是乐意这么做的,他有时会选择画画,有时下棋,有时发呆。

如果时间太短,孩子比较难以把问题想明白,一般需要给予十五分钟以上的空白时间,且不要干扰他。

孩子发呆时想的问题,有时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时是突发奇想,有了好主意,因此继续“想下去”。

想完后,鼓励孩子记下来,一方面是为了将“成果”沉淀下来,另一方面为了将此方面“问题”妥善放下,和它说“再见”。

否则,孩子可能会继续浮想联翩,导致做其他事时没法全神贯注。

这也是为何倡导给孩子留白时间的原因之一。若孩子心中仍有“未解之谜”,他上课时很有可能会“走神”。

上课走神,孩子肯定会担心被老师发现,也担心影响学习,而他本人往往又控制不住,那么,就容易会陷入自我批评的拉锯战中。

因此,心理学家们普遍同意:

花一定时间在积极的、建设性的“游戏”或“白日梦”上,即有趣的、充满想象力和计划性的自主身心活动上面,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大脑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正念与冥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跟随自己的注意力,并将其集中在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正念,聚焦在特定关注对象。冥想,跟随潜意识。

孩子利用空白时间,容易做到极度专注,要么“正念”——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要么“冥想”——发呆。

看来,孩子天生就是健脑健心高手!

您作为家长,如何看待给孩子时间留白这个建议呢?欢迎留言区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脑科学家们极度倡导“给孩子时间留白”?这篇文章带给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