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比收藏夹里收藏了很久了,最终还是买了,也看完了。就来写一写从大咖们那里取到的经吧,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我想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个性特点,注重情感沟通。
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早早地就表现出了某些能力,而有些孩子却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不急不缓;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也不同,有些孩子好动,一刻也停不下来,而有些孩子偏静,只爱一个人默默地思考。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路在走,好与坏的感情色彩都是我们大人倾注的。其实我们只需从旁边作好引领和陪伴,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必要时给予纠正就可以了。
俞敏洪的儿子四岁还不会讲话,作为父母自然会着急和担心,但俞敏洪仍旧劝服太太不带儿子去医院,因为那样就等于在向他表明爸爸妈妈认为他有问题,给贴上“他有病”的标签。他对太太说:“如果进小学的时候,学校不收,我们就自己教。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不相信孩子,谁还能相信呢?所以,不管他会不会讲话,你要坚信你的儿子是个天才,是个不会讲话的天才,别的不要想。”多么明智的父亲,他的儿子何其幸运!
我的儿子比较内向,随着他的慢慢长大,在外人面前越来越不爱说话了。虽然我也会觉得男孩子这样未免显得懦弱,但我从未强求他改变些什么,或是呵斥他的默默无闻。我为他制定的行为准则里包括了待人应该礼貌谦和,与别人要和睦相处,并懂得保护自己等,我觉得掌握了这些正确的行为规范并付诸实施就可以了,内向就内向吧,天性如此,如果强求他做性格上的更改,怕只会是东施效颦,使他在行为上无措,而不会有半点增益。而且我这内向的儿子那么爱看书,爱思考,他现在所讲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所不明白的,他能那么安静地沉浸于书本,这也得得益于他的性格吧。
2、正视自己教育方式上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和孩子一同成长。
没有天生的父母,优秀的父母都是后天的培养。当然,成功的父母都必须要有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父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体察自己和孩子,从成功中积累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因材施教,寻找到家庭教育的最佳契合点,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周成刚的儿子随着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变动,从小到大不断在国内和国外更换着学校,不断地需要适应新环境,还需要不断地追赶自己不足的课程,而且没有朋友,没有安全感,这使他的孩子很痛苦,进而也变得不那么自信了。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帮助儿子调整心态、减轻压力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觉得自己至少三点做得不妥:第一,不应该过早地给儿子传授知识,这不仅不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反而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对学习的兴趣;第二,不应该让孩子玩难度过大的游戏,当难度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经常性地遭遇失败以后,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糟糕;第三,不应该给孩子太多负面暗示,当一个孩子 深信自己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心理。当然,认识到自我教育不足的同时,他也积累了一些不错的经验:第一,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这早期教育不等于向孩子过早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兴趣的角度引导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且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孩子会犯错,多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并教给他们方法,鼓励他们,赞扬他们,让他们快乐地、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第二,兴趣永远是第一。兴趣可以使孩子由好奇,而好知,进而好学。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便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小心翼翼地保护,使孩子在兴趣中自由、快乐地发展。第三,告诉孩子:失败了没有关系。父母怎么评价孩子是一门艺术,当孩子失败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尽量让他明白:失败只是暂时的不成功而已。
诚然,即使反思,也难免会出现片面甚至错误,但只有先求思,才能求变,进而求行。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故思也无涯。凡事皆应多思,教育更是如此。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为处事方式,重视孩子的情商胜于智商。
孩子终究会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已经见过那么多鲜活而残酷的例子: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进了大学后需要家人陪同料理生活;南方的孩子考入北方的大学后,身体素质适应不了北方的严寒而不得不放弃求学,来年再考;一个表面看来活泼开朗的孩子竟是抑郁症患者,出国求学后自杀了;还有那么多令人生厌的熊孩子熊家长……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当我们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的时候,纵是学习上的天才,以后他又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
孩子是需要父母去教化的,父母的言行是对孩子最好的引领和示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舍得”慢慢放手,让他们在放手中,锻炼抗压力和耐挫力,并把握好其中的度,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赏识和鼓励。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无规矩不成方圆,并为他们分阶段制定适合其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监督其遵守,甚至在违反时给予一定的惩罚,使他们慢慢懂得社会就是一个大的规则存在体,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在学习知识方面,我与徐小平老师的观点是很相似的,不以世俗的观点评价孩子的喜好,哪怕他喜欢烹饪,将来想成为一名厨师,只要他喜欢就行了,不是吗?徐小平对于儿子数学学习上的无力不曾给过压力,而对于儿子喜欢烹饪这事他当然有过不快,但他并未表露出来并及时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最后竟变成赞叹:谁见过13岁就自然流露出对烹饪艺术如此感兴趣的少年天才呢天才难道就是数星星、背单词、记公式、考大学的“大脑发达、四肢枯萎”的人吗?当然不是。天才不仅包括陈景润、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天才还包括王军霞那样善于跑步的人,包括马俊仁那种善于养狗的人,也包括邓亚萍那种善于打乒乓球的“国宝”,更包括徐小平的儿子,一个准备获得“奥林匹克烹饪大赛”金牌的民族英雄!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为处事方式便是“渔”,良好的情商更是“渔”,它们是教会孩子积极生活的基石,使他们形成开朗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在智商之外更具有高度发达的待人处事的能力,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和渠道去获取,并从中获得快乐。
4、培养孩子的创新型思维,不禁锢,给予他们一个开放型的成长空间。
上海市教科院曾公布了针对上海、天津等六座城市共计1.1万名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5%的学生具备初步创造力,且随着学段的升高孩子的创造力逐渐下降;85%的教师和半数以上的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奇思怪想”。这多可怕!
在我的儿子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带他去游乐场玩,遇见一个也带着女儿来玩的父亲,他说他是大学里的老师,他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他觉得孩子上学以后一定要给他们做大量的习题,单是学校里的练习题还不够,家庭里还要补充很多,只有多做多练,才能学得扎实,才能拿高学分;而且小学低年级考试没有一百分,那也得有九十八、九分,失分再多就不行了,说明学习上掌握得还有缺失,还得做大量的习题来补足。我听了很诧异!这竟是21世纪的大学老师嘴里说出的关于教育的言论!看着他说话时志得意满的表情,可以想知他实施的还不错。我看了看远处他那小小年纪已带着眼镜的女儿,突然替她莫名的忧伤。而一边玩耍的儿子脸上满是天真烂漫的笑容,玩得无忧无虑,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我想,我还是保持儿子的这份童真久些、更久些吧……
儿子上小学后,我从不过问他的考试成绩。他有时会告诉我,考得好的自然表扬,不是很好的也不置可否,只要求他把错的改正过来就可以了。倒是他,有时比我还在意。比如一次考了80多分,他说,妈妈,已经很不错了哇,那个谁谁谁才70多分呃。然后,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他会自觉地努力考出一个较好的成绩。相比于他的考试成绩,我更看重的是他的学习态度。我常对他说的是,你尽力就可以了。而在帮他纠正错处的时候,我更看重他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有独立见解,甚至鼓励他异想天开。上初中以后,他丰富的知识储备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比如老师问绝对零度是多少,全班只有他能回答出来;别人在生物实验课上盼着下课,他却回来饶有兴趣地对我讲解着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正好验证了他以前读过的某某理论;两个同学讨论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哪一个更高,他走过去告诉他们:喜马拉雅是山脉,而珠穆朗玛是其中的最高峰……我鼓励他把自己所知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更多地表达出来,这不是出风头,而是适当其时的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的好机会,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些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儿子性格虽然内敛,但在家里,在我们面前,总是小嘴叽叽呱呱没停过,不是在向我们讲述他刚学到的课本外的新知识,就是在与我们讨论问题,他总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有时理解得还挺透彻,我就会不遗余力地表扬他;有时有失偏颇,我也不否定他,而是提出新的论点或看法,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与他的交流,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还有呢?然后,他就真的还能说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