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爱与自由

我所理解的,一个好作者应该善于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在书页翻动的过程中反复着。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过程中,我常含着的是愤怒,对主角始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理解塔拉的纠结,却不满于她的怯懦。我极讨厌书中的父亲,但批判他之前,总该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在山里有一户人家,他们有很多孩子。父亲是一个虔诚的摩门教教徒,他极其偏执,也许精神还有些疾病。一个父亲的严重问题会造成整个家庭的不幸,作为暴力的拥有者,他对这个家庭有极强的控制力,控制着一家人按照他的方式生活。他控制着孩子们不去学校接受教育,只在家里参与工作,参与对世界末日的物资储备。他控制着整个家庭不去医院就医,而寄希望于上帝的恩惠。悲剧就始于此。

塔拉年幼时就开始帮助母亲助产,学习精油制造的方法,在泰勒离开家去大学学习以后又开始帮助父亲进行垃圾场的工作。在这个家里,她不能去学校上学,因为父亲觉得学校会诱骗孩子们背离上帝,生病受伤了也不能去医院治疗,因为父亲觉得接受现代医学的帮助也是背离上帝的行为。在见识了城里人的生活,经过了泰勒的劝说,忍受了肖恩的欺负之后,塔拉决定去往杨百翰大学上学。入学考试是艰难的,但是难不过家里的反对,为了让她放弃,父亲甚至以不干活就不能住家里为由,试图将十六岁的塔拉赶出自己的房子。

塔拉还是成功去到了杨百翰大学,但是空白的教育经历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让她和大学格格不入。格格不入的不仅仅是她知识的匮乏,她甚至不知道需要用教材。勤劳能弥补很多东西,尤其对一个天赋者而言,她的学习总算能跟的上,甚至还算优秀,但最大的问题来源于家庭。她甚至不能去医院就医,毕竟肖恩的摔伤,烧伤,母亲车祸中的头部伤情,父亲本人在爆炸中所受的烧伤,还有大剪刀带来的伤情,全部的这些极为严重的伤病都是经由母亲的精油传达上帝的恩惠来治愈的。不得不说,上帝对这一家人还真是分外垂青。

在这样的艰难中,塔拉获得了杨百翰大学的学士学位,获得了剑桥的硕士学位,博士期间,她同家庭的矛盾彻底爆发。爆发点在肖恩,塔拉试图告诉父母肖恩的暴力行为,他动手打姐姐,打塔拉本人,打妻子。父亲并没有表示同情和关切,并没有试图阻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而是打电话喊来了肖恩和一把血淋淋的刚刚处死自己爱犬的小刀。过后,父母亲试图让塔拉忘记发生过的一切,否则塔拉就是背弃上帝。

现在的塔拉已经不是十六岁那个能随便屈服的塔拉了,她不再把日记修改的顺从,也不再忘记发生过的事情,代价就是父亲编造了塔拉被路西法带走的故事,从而领导一家人同她决裂。

故事单调而简单,无非就是一个偏执狂父亲如何限制孩子的自由,如何迫害自己的孩子。它和宗教信仰是否虔诚毫无关系,宗教仅仅是个托词,是个表现形式,是一个使故事夸张起来的放大镜。因为宗教的存在,一家人的生活和正常人愈发的格格不入,所以故事才值得被书写下来。但在无数普通家庭里,这样的故事也隐约存在着,而且,那些散落在普通人中的普通故事,比及书中更让人无奈。在书里,我们总可以期待塔拉和家庭的决裂,现实中,风平浪静,而我们却无处可去。

我要宣泄我的愤怒了。书中的父亲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他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一家人,强迫一家人按照他对世界的理解去生活,我们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宗教信仰并且坚定而虔诚当然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宗教信仰应该是暗夜里的一束光,是生活极无望处的一点希望,是我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依然向善的原因。父亲的宗教信仰给这一家人带来的是希望吗?当然不是,书中父亲虔诚的宗教信仰给这一家人带来的全是苦难,父亲的宗教信仰全部停留在不去学校上学,不去医院治病,这就是全部了。这也算信仰?上帝同意吗?不上学,不去医院,为世界末日做准备就虔诚,不然就不虔诚,这理论上帝听了不会直摇头?他就怎么信了,好,我们谦让点,就是这样,没问题。一个信仰宗教信仰到不顾一家人性命的角色就怎么跃然纸上。偶尔的头疼脑热不去医院就算了,严重的车祸、重度烧伤、紧紧相连的两次摔伤,全都依靠信仰的力量来治愈,我不得不感叹人类生命里的顽强。如果一个信仰,信仰到家人都命都要没了,还不顾现实的祈求上帝的怜悯,那我只能说真虔诚。问题是,你自己信仰啊,别把家人的命搭上啊。阴暗一点的想,他不过是为了钱而已。把一家人的自愈经历拿出来,归功于上帝,然后在村镇里宣传宣传,方便卖精油,一家人也确实靠这个发了家。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发展,他对教育的限制很可能也基于此,不去学校就有大量的时间帮他干活,还不用付高额的佣金,人数足够还能接更挣钱的工作,这可太赚了。学校和医院的事情,父亲都还算一视同仁,不患寡而患不均,肖恩的事情可彻彻底底的毁掉了这一家人。同样都是父亲的儿女,肖恩偏执而暴力,却因为同父亲相像而得到了庇护,为了维护一个打人者,父亲甚至把塔拉逐出家门,任何维护塔拉的人都将被威胁着在家和塔拉之间二选一。这也是上帝的教导?上帝还真是诲人不倦。父亲的问题和宗教毫无关系,他只是用宗教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来掩盖他获得权威是因为暴力罢了。

我对塔拉也有愤怒,愤怒的是她的怯懦,愤怒的是她对这样一个给自己单纯造成负担的家庭的依恋。我觉得她应该果断一点,可是那毕竟是她的家。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人应该接受教育吗?不,它只讲了爱与自由。爱不是指爱情,在这,爱是指父爱、母爱、亲情和家庭。爱当然是美好的东西,在我看来,家是一个人的归宿,但是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家庭的衍生品,不是任何人生命的延续,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应该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应该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家是一个依靠,是一个港湾,是我们无处可去时最后的归宿。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但不是书里的。书里,爱和自由是冲突的,是矛盾的,是不兼容的,是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我选自由,在书中那种境况下。

塔拉为什么会矛盾,我又为什么如此果决的作出了决定?书中的父亲,书中的家庭与我实际的相去甚远,我远不能将自己代入角色,对那样的一家人,我没有爱,产生不出爱,不能伪装出有爱存在的样子,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由。问题是,那是塔拉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地方,朝夕相处。时不时的,父亲还有些能够救赎自己的真情流露。"没有奖学金就没有奖学金,"他说,"钱的方面也许我能帮上忙。我们会解决的。开心点,好吗?""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毕竟是血浓于水啊,在怎么样的父亲总有些父爱吧,那是塔拉的家,那是塔拉的爱意所在啊。

这样的真情流露,我只找到两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