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迟到的2018读书总结。
从2012年起,我的读书规划,都是每年100本以上。有的年份完成,有的没有,也做过一些笔记,大部分不知所踪。到2016年才正儿八经列读书清单,2016年是89本,未达标。那年空余时间相对多一点,算是读得少的。2017年的读书清单存在手机的便签上,11月份手机出了故障,丢了,没办法统计,估计跟16年差不多。
2018年的读书清单,盘点了一下,读完92本,不太争气,又没达标。这一年的读书习惯,反省一下,大量交叉阅读,特别佛系。同时读四十多本书,读什么视心情而定,有的读到百分之十,有的二十,有的五十,有的九十,像是四十多个运动员在跑马拉松,我也不知道,哪本书先跑到终点。跑过去几本,再补几本,以致于2018年都过了,还有四十多本书是看了半截的,跨年了。
这些看了半截的书,我大概盘点了一下,《加缪全集》《张爱玲全集》《梵高手稿》《中国通史》《世说新语》《诗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一个人的电影》《读库1705》《江湖丛谈》《夜行实录》《设计中的设计》《中国文学史》《大日坛城》《天坑猎鹰》《吴清源自传》《毕加索诗集》《白雪乌鸦》《人类群星闪耀时》《喧嚣与骚动》《阿拉泰的角落》《里尔克诗选》《玛格丽特的小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少年》《伍尔夫读书随笔》《艾略特诗选》《古画里的中国生活》《我不知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山河袈裟》《菜根谭》《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文艺心理学》《恶棍列传》《北大国学课》《闲情寄偶》《最后的仪式》《俄罗斯文学讲稿》《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以及《漫画素描入门》《围棋入门》。
希望2019早点把这些书读完,给新一波“马拉松运动员”腾位子。
2018的10月,一天晚上忽然有些莫名情绪,类似于想念一个少年时的故人。第二天,我在Kindle下载了《金庸全集》和《古龙全集》,我就想重读一遍这二位的全集,好在那些濒临失眠的凌晨,重温那些落拓江湖载酒行的梦境。对我而言,金庸和古龙,与其说是武侠作家,不如说是造梦师。古龙的全集,我从《失魂引》出发,金庸的全集,我从《书剑恩仇录》出发。
在《书剑恩仇录》读到十分之二时,10月末,金庸去世。有朋友来问我,你哭了没有。我说没有。其实我没有悲伤,我只是觉得金庸先生一生圆满了。于人生而言,他寿终正寝,顺应天然,不必悲伤。与作品而言,他的字比他的寿命更长,更璀璨,我只有羡慕的份。
2018年的阅读,92本读得深浅不一,有的读得仔细,有的也就当资料翻翻。挑16/组喜欢的,给大家分享,也算是个人推荐。
01.《台北人》白先勇、《都柏林人》乔伊斯
这两本几乎是文学爱好者必读书目,我算是读得比较晚。八十年代,写小说的人言必称“三斯”,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乔伊斯。乔伊斯是很多作家的偶像。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十五个故事短篇,篇篇都好。单看是短篇,连着看像是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简练,清冷,然而精致。白先勇是中国作家里,难得文脉、底蕴俱佳的作家。更难得的,他笔里行间,有曹雪芹的那种贵族气和沧桑感。
《台北人》和《都柏林人》在结构上很像,十四篇短篇,也是篇篇都好,彼此独立,合起来又有互文关系,摄出众生相。这两部不朽的经典,对比着读,仿佛听见两个天才在隔世干杯。
02.《雪国》《湖》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日本新感觉派的巅峰。《雪国》和《湖》并在一本书里,几年前读过一次,这算是重读,但完全感觉像在读新的小说,依然读得心都要化掉。《雪国》之灵动清逸,诗性唯美,在中国唯有张岱、沈从文、汪曾祺能与之媲美。
出于对川端康成的喜欢,还特意买了一套精选集收藏。计划读全集。
03.《汪曾祺全集》汪曾祺
这是2018年唯一攻克的全集。汪曾祺,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既是文学家,也是文体家。他一生的作品不算多,也不算少,全集算起来十本左右,囊括各种散文杂文和小说,戏曲剧本不算。
精明的作家,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而真诚的作家,喜欢略过本质看现象。汪曾祺属于后者。他写的多是人间草木,饮食男女,原始的善良和爱。在他眼里,和尚、妓女,鲜花、粪土,本没有什么不同,若内心平和,看什么都是俗世一隅而已。我之前写过一篇《水系 汪曾祺》,读后感夹杂其中,不再赘述。
04.《大裂》胡迁、《侠隐》张北海
这两本书适宜结合电影读。胡迁的《大裂》是他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蓝本。胡迁的才华,大多体现在他的敏感,对这个世界上“伤害”的敏感。这种敏感,让小说里的人,显得对伤害都很麻木。《大裂》中所叙述的,都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情感上的巨大撕裂。延伸的一些感想,我之前在《青鸾舞镜》中写过,不再赘述。
张北海的《侠隐》是电影《邪不压正》的原著,写的里中国最后一代侠客的故事。民国初年,这些江湖人士还有着独立的信仰。等热兵器时代到来,所有江湖正义、规矩,如风中散沙。本质上,这本小说,立意大于情节。延伸的一些感想,我之前在文章“姜文新片《邪不压正》原著的那些事儿》”中写过,不再赘述。
05.《当代江湖秘录》刘静生
这是一本在街摊上淘的旧书,长篇纪实型,偏猎奇。讲的都是金、皮、彩、挂,这些走江湖行当的故事,有“春典”黑话,有江湖百态,有骗局揭秘,长见识,也饶有趣味。
06.《文学回忆录》木心
本质上,这是一本讲义,碎片化,像是一堆碎彩绘玻璃,洒在那儿,看一颗没什么意思,但整体看,灿烂夺目。我跟很多人说,这套《文学回忆录》才是文学爱好者最佳的阅读指南。
木心是陈丹青的老师,学识渊博,气度雍容,典型的大才子。这部书里,他高度提炼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心得,有价值观,有审美观,甚至有几丝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种饱满的叹谓。广度和纵深都有兼顾,且时有灵光乍泄的偏见出现。艺术评论里,这样的偏见最好看,最值得当参考的镜像。
07.《惶然录》费尔南多·佩阿索(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仿日记式的写法。这是一本充斥着喃喃自语,像精神病人一样碎碎念的作品。极度关注个体内心世界,沉迷在和自己的对话中,谈不上有多标准上的“好看”。
但这样的作品,会引导你把注意力收回来,用显微镜审视自己的内心,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自己。
08.《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墨)
极度惊艳之作,看得直起鸡皮疙瘩。《佩德罗·巴拉莫》开魔幻现实先河,洗了马尔克斯的脑,才有了《百年孤独》。《百年孤独》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就借鉴于此书。
胡安·鲁尔福让人更加确信,拉美作家就像金庸小说里逍遥派高手的存在,内功强,招式奇,时而弄点逆天绝技,让人目瞪口呆。
在这本书里,时间、生死边界完全消除,人鬼同途,充满神秘与未知。意识流、超现实、荒诞完美嫁接,破碎迷离的魔幻气氛,像一场叙事艺术的极限运动。
09.《理想丰满》《野蛮生长》《岁月凶猛》冯仑
冯仑,企业家。企业家写的东西,重点不在文脉,在视角。往往是以商业的视角,去透析一些社会现象,人性黑洞,这种力量是艺术家感性力量的反面,引向现实。
冯仑的这三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看到成功学,有人看到管理学,有人看到故事,有人看到鸡汤,有人看到他在解释社会的游戏规则。
10.《女人的起源》伊莲·摩根(英)、《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疯狂实验史》施奈德(瑞)
这两年,对关于人类进化学说类的东西很感兴趣,特别想知道人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女人的起源》是张小龙开发微信的参考书,他的说法,如果你对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彻的话,你将损失一半用户。这本书,是从进化的角度来分析女人的特质,有启智作用。男人莫大的悲催,就是时常自以为很懂女人,但连女人怎么进化过来的都不知道。
《未来简史》是大畅销书,连同《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是很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疯狂实验史》很冷门,记载了人类历史上各种奇奇怪怪的实验,大多要么疯狂,要么重口味,要么残暴,如注射狗的睾丸浆液以求返老还童,对两个砍下的头做通电实验,制造双头犬等。总之少儿不宜,成人慎读。
11.《唐诗的读法》西川
西川是诗人,诗人评诗比一般学者靠谱得多。读唐诗的人历来不少,但很多囿于文本,基本是在重复语文老师的活。西川的这本书,像是仙人指路,不具体解释,给你引导一个方向。方向比解释重要得多。
12.《慕容雪村随笔集》慕容雪村、《无所谓》冯唐
《慕容雪村随笔集》是本很随意的书,把慕容雪村一些零散的随笔,早年练笔的文章凑一块,也没个结构,硬凑的一本书。但很多作家练笔的文章,比成熟后的文章还要好看。作家成熟之后,圆融、成熟,也导致世故,那种青涩的灵气消耗殆尽。练笔的文章,好看就好看在它的稚嫩,灵气萦萦。
冯唐历来招黑,有人高估,有人低估。《无所谓》和他以前的作品一样,轻阅读,个人色彩强烈。它之所以好看,不在于文本和思想,论造诣和深度,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但它的重点是有元气,饱满,鲜活。
对于随笔而言,元气很重要,才气倒是其次。比冯唐有才气的人多了,但是不如他有元气。很多人的字,火候是老,但是干瘪,没有元气。功夫在诗外,诗以外的东西才好看。就好像读陶渊明、王维,不是文本好看,而且是那股淡泊,审美好看,那一层文字飘出来的气好看。
13.《那些男孩教我的事》蔡康永、《歌舞伎町案内人》李小牧
蔡康永的写作水平,不算差,但也绝不算太好。《那些男孩教我的事》好看在于它的坦然和纯粹,它坦然的讲述了蔡康永的往事,因为蔡康永是同性恋,所以这笔调里,其实藏了很多深情的东西。它的纯粹在于,讲故事就是讲故事,讲了就讲了,博同情吗,博感动吗,不,什么都不博,好像只是纯粹给往事一个交代而已。
李小牧的《歌舞伎町案内人》有另外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我在新宿拉皮条》。这本书的文笔并不好,只能算通顺,但好像没什么关系,特殊的故事性让它不需要什么文笔。整本书讲的是李小牧在日本风情场所拉皮条的故事,混迹于黑白两道之间,纠缠于几个女人之间,在各种法则的夹缝里求生存。它好看也在于纯粹,不遮掩,像是一个开朗的裸模,把自己脱得精光给你看,但毫不扭捏,你都脸红了,他都不脸红。
14.《谈话的泥沼》陈丹青
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木心更有诗情,陈丹青更有元气。木心的才气不输陈丹青,但生不逢时,难以飞升而上。陈丹青比木心更峥嵘,看似随和、温文尔雅,但是话里行间英气逼人。
《谈话的泥沼》是陈丹青的漫谈录,漫谈之间,无拘无束,见思想,见趣味,见性情,比千百学术论文好看得多。
15.《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杨瑞春/张捷·编、《海胆》雷晓宇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证明,只要足够有才华和想法,再正经的新闻题材,都能写出奇崛偏锋。这个证明可以举一反三,涉及写作的任何领域。雷晓宇的《海胆》本质上也是一种特稿,给采访型人物稿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维度,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去解读采访对象的内心,呈于笔下。像是微创手术,小切口,大动静。
《海胆》是2018年看过的人物特稿里,最细腻,最接近文学的作品。雷晓宇本身是一个资深影迷,书里写李安、侯孝贤的部分,可以当影评看。比绝大部分影评好看。
16.《空响炮》王占黑、《飞行家》双雪涛、《鸟看见了我》阿乙
王占黑的《空响炮》拿了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我才关注到。91年的姑娘,试图接上沈从文写实主义的那一脉,文风朴实、自然,以方言入文,依靠琐碎细节,坦克式碾压式地推进小说,描摹城市平民的现状,体现世俗精神。总体看少年老成,有烟火气,但不做作,像一碗好喝的家常莲子汤。
双雪涛的《飞行家》读完后,我还接着重读了一遍,两遍都发现很多惊喜。双雪涛作品的好看,像是一个即将开化,还未开化的少年,十六七岁的样子,眉目都有了,气质也有了,思想也有了,只是还没那么成熟。但这种少年气,非常动人,非常可贵。
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师承的痕迹,有余华、阿城、村上春树、海明威的影子。他自己像植物,这些师承像阳光,不断照耀他长成自己的样子,长得特别快。同一本书,前一篇和后一篇小说,气质相同,但面目不同。作品取百家所长,但并不凌乱,有去枝剔骨式语法,有先锋文学色彩,有魔幻现实主义,有表现主义,有存在主义,有冰山理论,有电报体,有意识流,熔汇一炉,为己所用,依稀是大师的雏形,器宇不凡。
阿乙是江西瑞昌人,瑞昌离我的老家非常近,去过很多次。阿乙非常喜欢以瑞昌这座小城为蓝本写小说,其中的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对我来说毫无违和感。《鸟看见了我》,短篇小说集,读第一篇就被文字拽住狂奔,无法脱身。我所熟悉的瑞昌小城,阿乙居然以此写出那么多跌宕,细密,穿透力十足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角色无外乎小镇青年、精神病人、逃犯、黑社会头目、妓女、警察、杂货店老板、货车司机、理发师等。主题也无外乎凶杀、色情交易、城乡结合部与都市的割裂、理想的沦陷、爱情的虚无、命运的残酷等。这些都不新鲜,但是阿乙接近于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些看似俗套的素材,写出了紧致的悬疑,诗意的暴力,和原始的宿命感。
读完《鸟看见了我》,我突然觉得,原来自己那么不了解瑞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