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注释
道可道:可以说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词,引申为自然规律。后面的“道”是动词,说出、讲述的意思。
名可名:可以说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后面的“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无名:天地产生之初的混沌状态。
有名:天地产生之初,万物有了形体时的状态和称呼。
万物之母:万物之源。母,根源。
常:本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改为“常”,延续至今,原文应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妙:微妙。
徼(jiǎo):边际、端倪。
谓:称。
玄:玄妙深远。
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三、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说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是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四、“道”与“名”
“道”与“名”这两个概念,是贯通全书的线索,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
“道”,可意会,难言传。慢慢体会,才能领悟。说出来,就不是“道”了。“道”为何物,关联全书主旨,众说纷纭,很难准确定义。
“道”,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说文》:“道者,径路也。”二指抽象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法则。《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三指宇宙本源。《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悬于虚空,无所见亦无所闻。可谓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以言语来讲述“道”,不能说明“道”的本质。能够说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并非完整而永恒的道。用言语来称呼“名”,虚空之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能说的不过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语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却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对它确切命名、下定义是困难的。
可见,“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础,是本体,代表最终、唯一、绝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老子悟“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强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道”。宇宙之源的真实存在没有名字,可以体验可以觉悟。“道”一经界定,就成为“名”。所谓的“名”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名”不能称为“名”。
“道”这个概念,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不可用语言来说明,而是玄妙深远,含义博大精深,不同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理解。
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从唯物方面来阐述“道”。汉代王充认为“道”是唯物的。
从汉末到魏晋,产生了“玄学”,人们体会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无”。佛学传入中国后,玄与佛合流,对“道”的解释,倾向唯心论。宋明理学家对“道”,仍做唯心论的解释。
不管唯心还是唯物,总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五、“有”和“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有名,宇宙万物产生之初的称呼。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常无”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玄妙。从“常有”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边际。
“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成的状况。古人认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有万物出现。
“有”和“无”,是理解老子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对“道”的具体称呼,表明“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即“道”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说宇宙万物无中生有,繁衍万千。无中何以生有?宗教说,宇宙由神创造。佛家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两者互变,万物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接近。这也是佛学进入中国后,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的原因。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哲理。
世间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便是真理也会与时俱进。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是为了寻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说的“道”,是承载“有无”的母体,是一个平台。在此之上,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名”,有无相生,绵延不断,衍生出纷繁世界,气象万千。
六、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汉语“玄”常写作“元”。同样是为了避讳,因此古书常“玄”“元”混用。
“玄”是象形字,本指细微之物,渺不可见。从篆书字形上看,如环环相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万物皆有来源,追根究底只能从“无”开始。从“无”中领悟道之玄妙;从“有”中体会道之端倪。有无共存,源同而名异,玄妙深远。“道”是众妙之门,是窥察宇宙万物变化的途径。
“常无”,即保持虚静,则容易感知万物。这也是一个人是否灵巧机智的关键。很多内心恬淡虚无的人常能觉察到吉凶之事的端绪。充分认识事物,要观察万物的现象。揣摩万物之本性,由此了解其派生。就会“不思而得谓之圣”。
有无相生,同源共存。从无名之始,到有名之际,如何区分?便叫作“玄”。这“玄”,永无穷尽时说,“玄之又玄”。空无之后还是空无,玄妙之中还有玄妙。由此观察“道”的本体和作用。
万物不论有无,都由“道”衍生,只是名称不同,可以说是玄妙幽深。所以,“道”的玄妙无穷,至远难察至深难测。天地有此而生万物。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无形无状,无可端倪。玄妙而又玄妙,成为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