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真”教育 奠基“新”课程

贾老师讲的以下几点我想与大家共勉:

      (一)小学老师必做的四件事——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教给知识、提高素养。

      (二)于永正老师提倡的“少提问,多读书”;薛法根老师的“三不讲”。

      (三)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慎重使用语文课件。

      (四)表扬要恰如其分,要有层次性,要有学习梯度。

      (五)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目光要准、眼睛要独、心理要善、嘴巴要甜。

      真语文需要语文教师的“真功夫”。什么是语文教师的“真功夫”?简单说来,听、说、读、写的功夫,就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这样的四项语文技能中,下过多少自己的功夫呢?其实,单就后两项的“读和写”,一个语文教师还有一以贯之的读写实践吗?回看我们身边一线的语文老师,他们只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批阅作业上,用在日常备课里,用在了自己日常繁琐的教学管理中。现实呢?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不敢奢望。至于写作,一个语文教师,如今还能坚持每周写几篇性情文章和教学随笔呢?不是没有,也不是语文教师没有读写意识,而是总是觉得自己忙,没有自己的动笔行动。语文老师读写现状,真的让我们担忧。没有喜爱读写的老师,怎能培养出钟爱读写的学生?这个道理再也浅显不过了。王士荣说过:很多老师问,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除了适应以外,应该在那些方面有作为?他建议大家读读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说苏联的东西我改变不了,乌克兰的东西我也改变不了,甚至是帕夫雷什中学的东西我也不能改变,但是他做了一件很实在的事,就是改变了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真做,是从自我开始;真做,从一点一点改变开始;真做,是从行动开始;语文教师真做,是离不开读写的!我国的学者魏书生说过类似的话: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思维,也是一个方法;值得语文教师好好思考。怎样让自己更好地生活?怎样让自己精神世界更加丰盈?怎样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鲜活灵动?......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别无选择。语文老师需要更多真实行动,语文教师需要更多听、说、读、写的真功夫。从“源头”做功夫,语文教学才有底气。功夫都不是一两天就形成得了,而是长期一以贯之的坚持。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建设的真正要义在于“学校人”的发展。这里的“学校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课程专家傅建明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建设“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其背后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

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德才兼备的“专家”;最后形成学校特色。

课程目标的合理性:

建设和发展学校课程的教育哲学之思:回到原点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追求的不断追问:

为什么课程改革要三维目标,什么是学生,学生学什么,课堂教什么,

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存的智慧,体验

生命的意义和尊严的人。

教育哲学之思使我们”脚下有根,心中有魂“

课堂教学可分为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做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背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别的课或别的科目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的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当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功课加深理解已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者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杜威)

课程的有效性:

有效地分析框架:效果,效益,效率

课程是否产生效果:是否立足学生需要,学生是否喜欢,能否引起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能否认识到课程的价值,

课程是否有效:是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否适得其反,是否顾此失彼,能否引起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能否认识到课程的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的丰富性,基础性,选择性

课程实施是否有效: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经济型------资源的节约。

时间的合理使用:

教学效率=同学们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 / 教学所用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现“真”教育 奠基“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