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道德思想教育方面的一些反思

在看一个评论现行中小学规章制度合理性的文章时,发现文章和评论中存在一些关于孩子与大人行为准则的一些看法,就此做了一些反思,这里说一说吧。

对于学校的那些行为规范轻描淡写过去就好,其实在立新规时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那一套,一大堆华而不实的规矩让学生遵守,到头来注定就是挂在墙上的命运。说到底还是太不务实了,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守则。

重点还是关于大人与孩子的差异问题。很多人喜欢说“大人无法遵守孩子可以遵守的规范,是一种不如孩子的表现”或者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渐渐丢弃原有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堕落的表现”。文章中也说了“大人做不到的规范不应该让孩子去遵守”。

我觉得不应该完全把大人和孩子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比较。一些大人无法遵守的守则,在合理范围内孩子是可以遵守的,并应该得到呼吁。说说为什么孩子可以很好的遵守那些大人难以遵守的准则,以及为什么应该让孩子去接受那些轻度偏离现实的准则。

从人性出发,都具备追求他人认同的欲望。而基于孩子对社会和人性认知的不全面,在缺乏指引时很难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然而在家长的教育和指引下,孩子会把家长的判断当做衡量对错的标尺,越年幼的孩子体现的越明显。家长不论自己品行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纯洁无暇的,所以就会给孩子定下所谓“好孩子”的称号和标准,孩子在缺乏判断的情况下,基于对正确事物的遵守和对家长这一“法官”的认可,就比较容易按照给定的规则行事。

在成长过程中认知不断成熟,思想也变得全面,就开始对原有的守则做出疑问和抵抗,这可以说是一个从蒙昧走向全面和成熟的阶段。很多认知和行为会逐渐脱离过去一直遵守并感到荣誉的行为准则,而更贴近与实际社会与人性。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确实有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对现实的误解产生了扭曲,不但没有很好的接受现实,反而走向了其他的极端。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脱去了以往美丽的“道德外衣”,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一从蒙昧走向全面理性的过程不是一个正向的进化和发展过程。

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让孩子直接接触真实的社会、看到人性的真实?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我们强调“科学的性教育”一样,有些东西孩子确实不太适合太早触碰,因为认知和判断的不成熟太早就赤裸裸的接触一些冰冷的现实,这不但无法使孩子更好的认识和接受社会,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和阴影。但不让孩子直接接触并不代表完全隔绝,对于品德教育上,在孩子尚未形成全面的认知前,我们应该在给孩子一些正向的思想道德意识,这种正向的认知不一定是大人能够遵守的,但不应该太过脱离现实。之前几代人都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受害者,用我朋友的一句话说就是“从小教的我们纯洁无害,然后让我们走上社会后哭着变坏”这是一种乌托邦的恶性教育模式。我们应该通过轻度的正向教育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友善的心态,然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适合的年龄段,一点一点的剥开现实的外衣,并正确的引导孩子,告诉他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保持乐观、积极与善良,这才是我们要追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孩子道德思想教育方面的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