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妹子给我看了她写的关于《世界观》前几章的阅读笔记。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于是我再阅读一次之后决定看看原著的内容,因为我发现阅读笔记所描绘的世界观理解模型,是一种非常容易出问题的思维模型。
我在得到搜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免费阅读10%的内容,在看完第一章的“世界观”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 拼图世界观
《世界观》书中开篇就对世界观的概念做了很多举例分析与理解,原因是虽然“世界观”一词已经广泛地使用,但这个词并没有一个标准定义,因此作者认为值得花一些时间来明确在这本书中会如何使用这个词。
《世界观》中对“世界观”的定义:“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互相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互相交织、互相关联、互相联结的体系。
作者举例了亚里士多德的例子,在西方世界大概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间,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体系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一整套以亚里士多德观点为基础的解释世界万物的观点体系,下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子:
我们会发现这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全是错误的。很多人会觉得很费解,为什么古人那么愚蠢?居然可以推导出那么多离谱的结论,这么千疮百孔的观点体系所建立的世界观,居然可以统治西方主流观点如此长久。
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 世界观只是理解世界的主观方式,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全部,所以只要没有遇到什么逻辑错误就可以一直用,而在当时的时代并没有那么多观察世界的条件,所以在现在看来这些观点显得如此可笑。
- 观点与观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基于一个错误的概念建立的核心观点所延展出来的观点,自然而然的错误。
所以当一个现在我们看来的错误观点,在以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可以“自圆其说”的时候,人们就会基于这些错误的核心基础观点得出更多的错误观点。但我们需要知道一点,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体系,在当时可能还是最新最好的世界观体系,只不过随着世界的发展,“世界观”更新换代了而已。
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一点,观点是有可能“过时”甚至“客观错误”的。
这个时候,作者祭出了他的“世界观”理论模型———拼图世界观。
我们会发现虽然世界观总会过时,但人们的世界观并不是那么容易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年轻人总喜欢称老年人为“老顽固”,而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就值得玩味了,这意味着每一代年轻人长大之后,似乎都在奔向“老顽固”?这里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吗?
这和人的世界观构成结构有关系,当我们研究这个结构的时候会说这个模型是“世界观模型”。
《世界观》的作者就提出一个“拼图世界观”模型,这个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由许多观点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拼图板块,越是核心的观点,因为处于拼图的中部,替换起来就非常困难,因为每一块拼图都与周围有联系,如果强行改变核心的拼图,很容易导致整个拼图板块的崩溃。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的拼图世界观模型是下面这样的
这个拼图世界观模型,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当一个人成年之后就会非常难以改变其“世界观”,因为一个人“成熟”之后,世界观也就建立完毕了,这时候再让他去改变“核心的拼图”就会非常困难。
但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观模型———有毒!
## 一个具有成长性的世界观
现在我们知道“拼图世界观”的概念,也意识到这个世界观模型是那么的普世,但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类,我不禁沉思。
如果我也是如此理解“世界观”,那么作为毕业了五年的成年人,是否意味着我已经失去了“进步”的能力?假设几乎无法再改变“世界观”,那么反观自己自身的很多“核心观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很可能有大量的“核心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如果一切已成定数,那么这些错误观点就会伴随一生,并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更多基于这些错误观点的新观点。就像邻居大妈们反对建设信号基站一样,在她们的观点里,辐射完全等于有害,而对明摆在面前的“计量”评估标准视而不见。
这样的你,或者说你喜欢未来这样的你吗?
值得庆幸的是,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早在三年前我已经在用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演绎我的“世界观模型”。
这个模型我称为“神经网络世界观模型”。(这其实是我临时杜撰的词,如果有读者知道更好的成熟的词请告诉我…)
这个模型仍然有核心,仍然互相有联结,但并不是以观点作为核心,而是以一个个“核心概念”为核心,并且如果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那么连接线会更粗,“概念”与“概念”之间是可以任意联结的,但这需要进行“思考”。
当两个之前完全没有联系的“概念”连接的时候,就是“创新”或者说“灵感”出现的时候。(创新方法论)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摒弃“观点”作为一个个基础的联结体,而是以“概念”作为联结单位构成的立体网络。
我在2017年的时候,发的一篇文章《大脑是一个操作系统》中提到过价值观的形成:
> 价值观形成:
- 过往经历
- 长期接收的信息
- 自我分类总结
这三个主要因素,把它们并联起来就是:
过往所获得的人生经历与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形成一个个“概念”(结论)。
这一个个“概念”组成了价值观的底层逻辑。
那么用“概念”来理解世界观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知道“观点”是没有对错的,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并且难以改变。
但“概念”就不一样了,概念是可以通过吸收新知识更新的,而且可以做到更准确与正确性。这里的正确性并不是绝对正确,而是指当一个概念有更好的解释与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非常简单就判断出来,但观点的优劣是非常难以判断的。
于是基于“概念”而搭建的价值观模型,天然的具有可成长性,而观点在这个模型中,只是许多“概念”构成的一种表象。
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观点”?因为关于这件事在你脑海中有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决定了你的观点。
比如说你对“爱”这个概念的定义,对“婚姻”这个概念的定义,都会决定了你的观点,所以如果你想成长,只需要更新一下底层的“概念”就可以了。
只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天然的没有思考过自己对“婚姻”的理解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天然的觉得理所当然,转身一望,大家不都是这样吗?
对啊,所以你想成为“历史的轮回”,再次重复父母的历史,也是你的选择。
又或者,你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再前进一小步?
也许更可怕的还是最后这一点———你的孩子大概率会模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