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说我想说的——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文/彭景煜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01』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先生的一部比较经典的杂文集。很惭愧的是,我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阅读结束,老实说,这类杂文总体来讲不合我的胃口,但是,其中有几篇感觉也甚是美味。那么,我就来说说这几篇甚是美味的文章吧。

顺便提一下,我的“说我想说的”实在是一些个人想法,没有什么文革、知青等高级词汇,也没有什么文化、理性、科学之类的高级思考,我只是想说些自己阅读时的感受。

『02』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思维的乐趣》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我有过。那是一种对机械化生活的无奈,我既看不到现时现世的美好,也看不到未来应该要去的方向,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幕降临,眼睁睁地看着生活就这样平静无波纹的流走。恐惧笼罩着我,我怕有一天,我也成为了爸妈那样的人,只为生计而活,只为子女而活,只为活着而活。

我是师范毕业生,按理说应该回老家县城考个教师编,当个中小学语文教师,再找个不错的男朋友,结婚生子,幸福美满的过一生。可是我害怕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害怕走到哪里都是熟人的街道,害怕五十年后的我和现在的我区别只是头发白了。

于是,我选择考研。选择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的选择有更多的枝条。即使在三年后,我还是得回县城老老实实的去当一名人民教师,我也不会后悔这三年的经历。

好与坏,益与害,该评价的不是你,不是他,不是除了我以外的任何人。经历都是自己的,思考也是自己的,我的经历我的思考岂是他人说理解就理解,说评价就评价的呢。扪心自问,问心无愧便好。

当然,有一种日复一日的生活是幸福的,那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爱你所爱的人。

『03』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未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对待知识的态度》

看到这段话,几乎是瞬间想到了很多朋友问过我的同一句话:学文学有什么用?研究鲁迅有什么用……

每当遇到这种问题,我都会愣住片刻,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也是这么觉着的吧——文学没什么用处。

不管你是什么专业,但凡是认识字的人,各种文学作品你都是能够顺手拈来的。至于读不读得懂,就看个人造化了,读得有多懂,更是看个人造化了。因为就算是我这种专门系统学习研究文学的,也是各种看不懂。

王小波先生说,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就文学作品来说,除了科幻之类的讲未来的故事的那种,好像其他的都是过去的,更准确的来说,是现在、此时此刻之前的。

文学告诉你的是他人经历过的人生,是他人历尽几十年风吹雨打得来的人生经验。它可以让你少走人生弯路,可以做你的人生导师,可以提供给你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04』

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受数落,这种现象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有与无》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这可比一眼看到头的人生路更为可怕。

你的人生是他人人生的绝对复制品,还被他人所监视着。设想一下,你的家中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被陌生人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了它,是种什么感觉?何况,这种生活是无数个摄像头围绕在你的身边,无法喘气,亦无法躲藏。

我想,这大概也是北漂出现的其中一个原因。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奔波一辈子,也买不起一栋几十平米的房子,也比在小县城里,住在密不透风的围墙里好得多。

钱钟书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既然城里城外大都如此,我们还做什么抗争呢?不过都是些无所谓的出来进去罢了。可是,我们又在问,真的是这样的吗?

从未出去过的人,和出去又回来的人,他们是一样的吗?就好像在问你,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一个上了农业大学回来当农民的大学生,他们是一样的吗?

第一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说,地道农民经验丰富,比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懂得更多。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培植方法,会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从长远来说,哪位更值得依赖?我觉得是从农业大学回来当农民的大学生。

『05』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据我理解,这应该是让我们逃离自己的舒适区。通俗来讲,舒适区就是指你习以为常的生活。

而突如其来的一件事打破了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之后,你的内心会处于一种焦灼状态,比如领导的突然视察,比如朋友的突然告白,都会使你陷入恐慌。

我们如何才能减少这种状态呢?化被动为主动,被迫的打破舒适区,不如主动突破思维圈。

如果你想成为演说家,那你就要放开胆子,走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大声地演讲。即使你走路颤颤巍巍、说话磕磕绊绊,无所谓。因为不久的将来,你一定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落落大方的面对眼前的人海。

突破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进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即使失败,也是虽败犹荣。很多人都在标榜“知足常乐”,我不想说知足常乐有什么不好,只想告诉你,包括我自己,在应该奋斗的年纪,请奋斗到底!

『06』

这就是我想说的——说我想说的,是种快乐。愿你也能说你想说的,做你想做的,实现你所期盼的。

王小波先生漫画像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 ‖ 说我想说的——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