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20180722《首都计划》P41-P63

主题:《首都计划》P41-63

提纲:

1.中央政治区范围

2. 市行政区的范围

3. 建筑形式之选择

4. 个人见解

内容:

虽是按顺序看,细节很多,也比较庞杂。但是从这里开始,从每个不同方面具体讨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区划。直至最后四个章节,作为总结,提出具体方案。逻辑清晰明确,考察详实,令人信服。

功能区划方面,分为了: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公园和林荫大道、住宅、工业、学校等。

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铁路、机场、港口、渠道等。


1. 中央行政区范围

(按图所示描述)东至中山门外,北至紫金山南麓,东至孝陵卫,南至内城墙南侧

选择此区域,计划给出了六个优点

*面积足够发展之用

*位置交通便利,远离工厂嘈杂,近商业区,近规划中的公路

*布置后利用山南优势,兼具气势和美观

*军事防守有利

*影响国民思想的除旧更新。近中山陵,有历史沿革。借鉴国外例子

*与中国建筑坐北朝南习俗吻合

(除了上述这些,计划原还有两个后备方案:明故宫和紫竹林,计划也列出来了排除的理由。两处地势相对平坦,难以打造出建筑气势。紫竹林适宜作为住宅区域,而明故宫适宜作为商业区域,更利发展)


2. 市行政区的范围

*这部分主要考虑了四个原则:

a. 面积适应发展需求

b. 交通便利

c. 地势较高,可展示尊严和吸引注意

d. 市机关分两种:服务市民类的与市民没太大接触的。固应分两处,一处分布在人口密集处,一处相对距离较远

*以上四点综合在南京有两处合适的地方:大钟亭和五台山

*确定了地点,计划还指明了市政建筑需遵循三个要点:

a. 性质相近机关设置相近区域内

b. 虽然机关设置会随需求逐渐增加,但计划需要通盘考虑

c. 建筑的形式要体现本国的艺术精神

3. 建筑形式之选择

计划主张采用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理由有四:

a. 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b. 传统建筑颜色悦目

c. 光线、空气最为充足

d. 有伸缩作用,利于分期建造

*计划也说明传统中国建筑有大量优点,也有不适应发展的缺点,所以建议区分不同建筑类型对传统建筑的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政治类建筑用传统建筑形式表现规模和气势。经济类建筑以西式建筑为内,中式建筑为在不装修。

*同时计划提议对建筑进行限高,高大建筑有以下缺点:

a. 影响日照

b. 空气流通不畅

c. 火灾隐患




4. 个人见解

这一段主要先把中央机构及市政机构的选址明确了。

神奇的是大钟亭附近不远正是现在市政府的所在。

这个书让我觉得很先进。前些年为了帮亲戚跑一点工商手续,足足开车在路上兜了一天,还没能办完。心里很是懊恼。后来在江宁建了个市民服务中心,工商、税务、交通、户籍等等都在一个大楼里,当下感觉幸福感满满的。一天之内停一次车,几层楼一跑该办的事就都办完了。一点没有耽误时间。可是晚了九十多年才将这样方便落实。1928年的计划中已经有这样的提议:政府机构分为两部分,与市民接触频繁的部分尽量设置紧凑,且交通便捷。

所以说今日的城市建设仍然受当年《计划》中所提议内容的影响,一点不为过。作为一个老百姓,真的觉得这个提议太方便了。

老百姓买房子,土地局房产局都在一起办公,一天就把所有手续办完了。

老百姓办护照,拍照身份证护照都在一层,不管什么没带都可以现场开证明,包你搞定。

老百姓做小生意,工商税务银行都在一栋楼里设柜台,一天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老板。

很多人办手续都是请假办理,这样为大家提供了便捷,减少了老百姓的软性投入。我相信所有人都感觉很幸福。

除了这个便捷之外,《计划》中还考虑到了国家尊严。

书中为市政府做了外观设计图,有点像北京的天坛,中式圆形主建筑为中心,四周分散相关建筑。整体看起来,不仅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且中间高于四周,突出市政府建筑,看起来庄严而肃穆。这就是中式建筑的传承,不仅可以增加国人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突出国家尊严。

去了北京很多次,每一次去到故宫都觉得高大威严,自己不自觉地心生一怯。这就是建筑的气势。红色的宫墙,金黄的琉璃瓦,或是翠绿的,色彩都是正色,鲜艳夺目。高高的墙,一层层一圈圈,围绕着大大小小的宫殿,显露着宫里的规矩。重檐的太和殿,百年的椽梁支撑着屋顶,顶上的沿边立着一排脊兽。只看见这样的建筑就觉得肃穆。

《计划》中觉得中式建筑的色彩、制式,最为合适。同时,计划也很先进,知道中式建筑虽然外观能够体现国家庄严,但是内设缺未必跟得上使用,所以建议以西式设计内部,以中式设计外观。形成了我们南京现在遗留下的大量的民国建筑的特色:中西结合。

至于国府,《计划》中此段没有做设计,但是位置却标明依紫金山南麓。借助山势起伏,增加建筑威严。民国时国家动乱,作为一个国都设计,不仅考虑建筑分布,还考虑了国家尊严,也是一个值得称颂的地方。

梁思成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看看现在的城市建设,大多追求现代感设计感,而抛弃了传统中式建筑的优美与庄严,每个城市发展到最后都是高楼林立,远观可以说是没什么区别,所有的都市都是一个样子。所有的楼宇追求的是更高更现代,而少有建筑追求中式优雅。中国经历了彻彻底底的抛弃传统的几十年。正如钱文忠教授说的:我们抛弃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所遵从的文化传统,彻底的摈弃掉,然后几十年后,再来捡起来。建筑上同样如此。我们追求在国际化现代化的浪潮中,随着浪潮起舞,把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留在了彼岸。当我们登录到这头,再去寻找时,传统文化就成了传说。

《计划》早在近百年前就意识到保留和利用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这样的前瞻性,不值得佩服么?

越读《计划》越觉得,一个城市的建设是立体的,复杂的。虽说百年来南京的发展可以说是超越了当时的预计,但是从系统性说,步伐居然比不上百年前,有待进步。目前市政府为了应对极速发展的城市,在逐渐完善城市功能,划分城市区域,将市区污染工业全部迁出主城。住宅区域与工业区域做划分。政府职能部门做区分。大学城划分专门区域。商业街区也做归类。目前的生活是越来越便捷了。这是一个老百姓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也就是实际民生问题。

看了《计划》,学着“从上往下看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不是“从下往上体验城市发展的变化”,是一种新的视角。如果用前者为理论,后者为应证,就是“实践出真知”蛮!

或许写得有点拉拉杂杂的,并不系统,文笔有限,万望见谅。我想表达的意思归结只有一条:城市的发展,应当尊重和传承本土文化,华夏文明。一味追求现代化,失了本来面目,可惜可惜。

《计划》中就已经有所表达,而我们现代人,反倒不懂得了,可叹可叹!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20180722《首都计划》P41-P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