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银河补习班》孩子问我:为什么他考试前旅游,而我要在家看书

我爸爸说,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任何事。

骗谁呢。

不错,第一句话是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台词,第二句是看完《银河补习班》后的嗤之以鼻。

这部电影几个月前就已经上映,由于对电影院的黑暗有些阴影,所以一般不是特别大的片,我通常都等着视频网站上有了,在看。

电影的宣传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看完后,我对电影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抨击应试教育,追求积极养育;培养孩子自由思想,建立孩子追逐梦想;家长意识强加给孩子,孩子为自己的利益丢弃原则。”

抨击应试教育, 追求积极养育

这一点在电影里表现的非常突出,首先表现在马皓文出狱后,与教导主任说的那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然知其美德,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孔夫子说有教无类,而你们学校只在乎升学率,那些落后的孩子呢,你们不是想办法让他们跟上,而是快速的抛弃。”

在家长的角度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和学校放弃,但是学校要考虑升学率,要考虑名誉,所以自然会只抓学习好的学生,毕竟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学生努力,老师自然关照,学校自然喜欢。

后面还有一段说的是马飞写的文章被老师打了零分,马皓文反对老师的标准答案。

“美,有标准答案吗,用选择题做举例,一道题有ABCD四个选项,但是以后孩子的人生中,只有四个选项吗,他们会有EFG,甚至到WYZ,这么多选项。”

从孩子的人生角度来说,这段话是有意义的,人生几十载,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三叉路口,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挫折和选择,那么孩子的选择会很多。

但是用这个例子来表现人生,有点牵强,人生的选择很多,但是成功的选择只有一个,正因为前面选错的路多了,留下的才是有可能走向成功的路。

选择题也一样,最终正确的只有一个,在多的选项,选错了,也只是提高下一次选对的概率,而错了的这次,就是错了。

培养孩子自由思想

这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很大,20年的跨度,20年的教育改革,不是一个电影能表达清楚的。

电影开始,讲的是90年亚运会,邓超饰演的角色,马皓文是一名桥梁设计师,因为设计建造了东沛大桥,被选为火炬传递手。

而这天正好是儿子马飞的生日,马皓文在大桥前祝儿子生日快乐,并且传达了电影想表达的第一个教育理念,思想自由,追逐梦想。

马皓文说了一句话,“等你长大了,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个理念在90年代抛出,有些不切合实意,当然电影是想表达冲突点和人物特色,不过按当时的教育来说,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几乎都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惩方式。

这种培养孩子兴趣的理念是在90年代底,教育改革,出现了素质教育后,大家才意识到,当一个人想把事情做到持之以恒,那么兴趣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兴趣是培养孩子韧性的磨刀石,只有兴趣,没有自律,那么兴趣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能有结果,“兴趣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

所以一个不符合时代的观点提出,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排斥。

当马皓文说完这句话,传达这种积极教育理念后,大桥倒塌了,个人感觉有点讽刺现实的意义在里面,造桥是马皓文喜欢的事情,但是喜欢的事情都没做好,锒铛入狱,甚至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建立孩子追逐梦想

入狱期间,孩子来看他,他再一次表达同样的教育理念,“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不仅可以修好地球仪,还能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从人物感情角度看,他说这话无可厚非,因为他无法陪伴孩子成长,那么用鼓励和相信,来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和独立能力,是可取的。

但是被馨予,也就是刚与他离婚的老婆讽刺,“你是洗脑组织的。”意思是说你不认清现实,没有努力行动,哪有回报。

因此从教育方向上来看,馨予比他靠谱,光靠想,没有行动,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结果。

电影最能表现他这种理念的是,在孩子中考前,带孩子去海南参加航空展,白天玩,晚上学,而正是这一点,让电影档次拉低了,非常不符合实际。

首先现在这个社会,好好学习,走学习这条路的家庭,在中考前,基本没有带孩子游玩的现象,不是这种现象不可取,而是不能取。

试问,白天玩一天,有哪个孩子还能在晚上沉下心学习;有哪个认真学习的孩子,会在中考前不主动学习;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在那种环境下,也没心思这样玩。

旅游是可以很好的增长孩子的见识和眼界,但同样,旅游也会让孩子的心沉静不下来,当别人都在学习,你来旅游,在学习时间上,就已经有很大差距了。

笨鸟还要先飞呢,何况马飞之前的成绩那么差,所以感觉电影拍到这,就是硬凑,强行宣传教育理念,抨击应试教育。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家长看着玩就行了,还是不要让孩子看,省的孩子提出来,人家都能旅游,为什么我要在家看书。

家长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97年,马皓文出狱,遇到孩子被学校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和开除,马皓文与学校主任打赌。

“马飞在毕业考试,可以考入全校前十。”

为什么他会这么自信,首先他不觉得学习很难,对自己的智商和孩子的智商相当认可,他觉得可以让马飞的成绩从班级倒数第一提升到年级前十。

当他带孩子回到家,有一个镜头充分表现了他鼓励和树立孩子信心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表现了他想当然。

他把马飞书包里的书全部丢掉,只留下课本,用尺子量一量,告诉马飞,“你每天只要进步0.1厘米,就能把这些都学会。”

这个教育理念如果从孩子学龄前就开始,或许是个很好的培养孩子不畏学习的方法。但是马飞是一个初中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阶段已经过去,如果是现实,每天进步0.1厘米的难度很大。

而且因为约定,孩子的压力自然也会很大,更加不利于学习效率,这种把家长的个人意识强加给孩子的想当然,并不可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认清现实,不盲目自信才是可取的。

孩子为自己的利益丢弃原则

马皓文因为找不到工作,被人唾弃,借机鼓励孩子要有韧性,迎难而上,不放弃,并且以身作则,

“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家长怎么做。”

这个观念在现在来说非常准确,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以身作则,才是对孩子最正确的引导。

“真正的学习要从兴趣开始。”而兴趣需要培养,对孩子来说,兴趣只是稀奇的那种感觉,过了好奇心,兴趣也就没了,所以兴趣+自律 = 学习。

当马飞提出想要一台电脑后,马皓文一天几份工作,并且还卖血,为孩子买来了电脑,这一段攒钱买电脑的事情,从感情上来说,比较感人,一位伟大的父亲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任劳任怨,甚至不惜卖血。

但从现实角度考虑,那个年代,电脑是个奢侈物,孩子应该知道家庭情况,但还是提出这种要求,难道不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吗,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顺从,而是纠正。

再从教育角度说,一个孩子有了电脑,并且体会到游戏的乐趣,肯定会影响学习,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学习时,就忘掉玩电脑,思想瞬间集中到学习上,这种自律程度,学习也不会差。所以电影还是电影,离现实有差距。

当马飞当上航天员,因为马皓文执着于当年桥塌事件,他受到了一点影响,马飞出于为自己考虑,让马皓文放手,马皓文明白了马飞的意思,走之前说,“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座不能倒塌的桥”。马皓文想要告诉马飞的就是,人要有底线,要有原则。

对马皓文这个角色来说,他蒙冤30载,而且知道了当初桥塌的缘由,自然很想为自己申诉,但是人有时候也要适当的拐弯,学会放下,执念太深,往往就是一种偏执。

对马文来说,他之所以会出现阻止马皓文的想法,就是因为马皓文的教育理念,为了自己,为了成功,可以毫无底线的去实现,也可能是马飞会意错了,所以电影最后,为马皓文和马飞圆了回来。

“这个魔术太牛了,能再变一次吗。”

纵观整部电影,感情戏方面不错,现实主义方面,空洞。

不过电影本就是一种娱乐项目,受众人群不一样,评价也就不一样,任何电影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银河补习班》孩子问我:为什么他考试前旅游,而我要在家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