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

本心——在字典中是指一个汉语词汇,《孟子·告子上》指原来的心愿,旧指天生的善性;天良。其中讲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大家故后人把本心译为善良,其实善良是孟子在踏遍山河翻遍典籍后得到的真我--仁。

儒家的本质,是主张用“仁”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意识形态。把秩序和良善统一起来称为“仁”,也就是“有秩序的爱人”,并且认为秩序和良善需要平衡,面多添水,水多添面的那种动态平衡,即所谓的“中庸之道”。

儒家诞生的社会背景,和背后的生产力发展趋势,要弄清楚儒家诞生的“原因”,那才是儒家的“本质”的根源。儒家等诸子百家诞生的东周,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东周西周和之前的商代,最大的区别是奴隶制开始退出,“井田制”这种需要分工合作的制度开始出现,新的统治阶级需要释放奴隶,需要用基于“人道”的新意识形态替换之前基于“鬼神”的野蛮祭祀。而春秋战国时代,最大的趋势是兼并战争带来的新的经济制度,及其之上诞生的新统治阶级,新的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不同选择,也就是儒家等诸子百家。

在简单的“人道”主义原则下,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出于对秩序和良善的追求,区别在于有的认为秩序产生良善,有的认为良善带来秩序,有的认为秩序不需要良善,有的认为良善可替代秩序。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是对儒家性善论的简单概括。

本心——在佛家称为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空性,觉性,我们被厚厚的我执包裹在习气里面,和自性隔开了,很难体会自性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只有通过修炼,化除我执,习气,无明,身心不断的净化升华,才能真切的体会自性的真实存在。

自性具体的体现,首先就是觉照,无住,全然无我,整体无痕。,无我奉献,通过这些逐渐可以体悟自性是个什么!说出了毕竟有局限性吗,无法把自性完完整整的阐述清楚。要自身回观返照,守本真心,方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外来终难会,内悟是家珍。

为什么真实“自性”无法言说、无法解释,因为真实自性不在大脑中,大脑中所有的知识符号逻辑,都只在大脑的层次。如同大脑是二维平面世界的,自性是三维立体世界的,平面无法理解立体。而只有放下大脑,意识才能意识到它本身。

见性的前提,首先是能够超越大脑,超越大脑之后,是心,也可以叫意识。大脑有各种功能,如记忆、思维、信念、判断,所以用大脑就必然受到大脑功能的限制。大脑认知事物需要认知事物,需要界定边际来分别事务,边际就是有限固定的。同时还需要逻辑来建构和延伸思维,而逻辑是线性、有导向型的。所以大脑的特点是有边际限制的,有线性导向性的有限。有限是无法理解无限的智慧的。大脑无法理解超越大脑的内容,自性即是“我是谁”的真相,这个真相超越大脑。

这个能生万法的自性,超越大脑,是大脑不能理解的奥秘。对于我们来说是未知的,难以定义和解构的,它就是我们的本质。通过禅修,可以超越大脑,而唯有超越大脑,我们才能见到我们真实的本质——自性。

在《金刚经》中来讲,本心,本来的那个心,真心,也叫本性、自性。不是我们的肉团心,是清净心,无挂碍心,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它有什么特点呢?六祖惠能大悟后讲得很透彻: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坛经》让人明本心,见自性的禅语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不生不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可说、说不出、什么都不是它、但它曾什么都化现——什么都出自它、那超越一切、无限自由、不可限制、没法限制、限制不了的“那”。时间限制不了它,所以它不生不灭,它比时间更久远,它是和时间无关的不动的永恒;它等同于虚空,但它不是虚空。……那就是它,你的本来面目。 在去掉了你所有的认同,打破了你所有的角度,走出了你所有的故事,离析了你所有的念头……你将见到“那”——心的本来样子——你的本来面目。

本心——道家称为道心,其认为,俗心不死,道心不生。俗心包括:各种社会观念、文化、习俗、时尚、各种高低欲求,感知觉功能,以及你重视的在意的纠结的……所有人为的一切。道心是指大自然最简单、本来的面目,即道法自然。

其观点中提到,“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各因其性,率性而为。”其意思是因为万物各因其性率性而为,所以天道因循万物天性,靠万物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物自化无化无不化;同样,统治者也应因循万民天性,清静无为,因俗简礼,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即“我无为而民自化”也。

正因为如此,道家推崇自然天性,主张全生保性,主张自化,反对教化,所以对圣贤并不感冒,庄子甚至还喊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口号,反映在方法论上,道家主张天性神圣顺其自然;反映在政治上,道家推崇无为而治、因循(因循万民天性治国)和法治(道生法;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等等);反映在经济上,道家坚持自由主义原则,文景之冶时甚至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反映在族群问题上,道家主张齐同万民,因俗而治;反映在文化上,道家主张无为,主张杂采。

重阳祖师有云:所谓道心者,有也淡,无也淡,美也淡,丑也淡,得也淡,失也淡,毁也淡,誉也淡,生也淡,死也淡,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真正有了一个修道人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态,看问题看事物的角度就不会再偏执。有道心者,能够承受一切好的,不好的结果,而不会偏执地去钻牛角尖。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莫为浮云遮望眼,如此而已。

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力从各个方面来论述他的“道”。 他的“道”是从“道法自然”中来,这正是他论“道”的思想基础,自不同于通常之所谓“道”,故曰:“非常道”。 以“道心”去认识、理解老子所谓的“道”,方有可能认识“道”的真谛,当知老子之“道”即“造化规律”了。

那如何锻炼自己的本心呢?

1、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是王阳明指出的一点。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阳明举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2、静坐。其目的是提升自我能量,同时让我们超越自我。在静坐中妄念是最难处理的,看到念念来,生念念景,产生念念相……但念念景相不是我!那一切仅是“路过”我,那一切仅是我的化现,那一切“我”仅是我的应用。

佛叫这为“业”,叫习性——事实上这是妄我认同的惯性。对于这,你必须日日小心翼翼,像走薄冰一样的不成为那认同,你必须时时保持觉知。一旦你陷入无意识,一旦你在某个时刻忘了这觉知,一旦你忘掉了你的本来,你就将再次陷入那认同之中,然后你再次被卷入那轮回之中,受无边的苦。

如果不能时刻保持觉知,如果忘了反认同——而时刻跟随那心的投射再次进入那认同中……那么,那某时刻你的了悟——你看清了你本来面目的这种经历或经验对你没有一点用处。

割断空性之身上缠绕的幻象之藤最好的镰刀。 修行是破幻觉,千万不要打着去破幻觉的目标,又进入新的幻觉。生命之中,一切所见都是自心投射,一切观点角度都是自我认同,如果没有投射或认同,那会是什么样?

收回你的投射,取消你的认同……你将回到心那本来的“空”。心中没有一物,心中没有一念,本来的心中只有空寂。这就是心本来的样子。见证这个心,叫觉悟;成为这个心,叫成佛;回到这个心,叫涅磐。

最终通过静坐,就是要锻炼我们这颗心。

3、修身。在家庭中,对父母孝顺,对师长尊重,对朋友忠信,与家人和睦相处,,守好本份,懂得感恩。在生活中,起居自律,饮食节制、简单,适可而止。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日常中,不纵欲,随缘而舍,谦虚为人,诚实守信。言行中,不偷盗、不赌博、不涉及非法活动,表里如一,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与人为善。

4、学习。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先要端正态度,其次不因学到点什么而自傲、自满,而要时时告诫自己谦逊为上。

5、反省。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省自己的思维漏洞,人性本能,不断勉励自己,总结、调整,才能修正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