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恶or性本善?

      看到标题,想必在大家心中都想起了在战国时期两位大儒孟子、荀子的观点。他们作为继孔子之后的有一批儒士,进一步对儒家所说的根本进行探讨以及钻研。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需要后天对这颗本心、本性扩耳充之,并去推行。而荀子的观点就是人性本恶,需要后天的立法以及教化使得人心向善,最终创造一个治世。而且这个话题不仅是在中华范围内,在西方思想里也有换汤不换药的观点。包括宗教,以及多个哲学家。看来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应该如何去抉择,分析?

      我们先从荀子的观点起步:

      上述出自于《荀子》的第23篇。很显然荀子的主要观点就是人性本恶。既然如此,那么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否说后天的善就是“虚伪”的?其实“伪”这个字在古文中和“为”是相通的,所以说大家可以把这里的“伪”理解成“作为”“为之”。在荀子的语境中为就是通过后天的从习礼教、教育、师法之化从而向善。这个思路从表面上确实没问题,人在5~7岁之前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好利,没有考虑他人感受的意识。而且在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因为没有师法礼教,在荀子看来肯定就使得本性暴露。

      大概了解了“性本恶”,接下来就是孟子“性本善”的观点。性本善的出处是来自于不同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的生物性,人所独有的是向善的本心本性。进化赋予了我们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存心养性,不断的向内探索并走着,才可以将可能性变成实际的践行!但本性是什么?是生下来就所具有的本质,是不可变换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性都说恶的。后天改变出来的善也只是蒙蔽的、暂时的。但是假设前面的是孟子反驳荀子的,那么荀子真就还可能会回答“我说的只是克制呀,又不是说完全的改变,我是知道的。那又该怎么说呢?其实这个逻辑有很大的漏洞:既然所有人的性都说恶的,那么后天的法律、礼乐和仁是如何来的?风吹来的?性本恶怎么可能会有如此的另一极端的产物?其实荀子在此基础上有安排了一个角色,那就是圣人。圣人的本心就是善的,他们有向善的可能性。但是这和人性本善的观点不就冲突了吗?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而且也不能完全依赖并寄托于那个所谓的法甲,不然的话就成了宗教了。而且因为不能完全寄托,就有了法家,也就是说需要外界的硬性要求让人做到向善,逆着人的本性而鞭策。怪不得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李斯都是法家......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荀子的观点在我们看来是跑偏的,为何他还能留名青史且成为后世均认的大儒?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荀子除了说人天性为恶,但同时也重重强调了需要通过后天的改变去向善。虽然在本质上与儒家以及孟子的观点不一样,而且还有逻辑问题,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向善,向外成人、城事、成就一个美好世界。而且他的性本恶观点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还可以激发其我们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另一个角度的看待。

      远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有关于人性的观点,在圣经中的一个片段中如下:

      第二段很明显的表达了基督教的人性观是带有原罪的。你竞赛与亚当和夏娃在非人间的伊甸园中偷吃了禁果,就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来到人间。于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的后代的后代的后代......(数不过来了)也就是人需要通过一辈子的做事去向善,洗掉原罪,最终的目的就是可以在死后上天堂,去掉恶果。在我看来这不能称为一个逻辑,只能是一个信仰。这难道是将人的本性扩耳充之?nonono......很显然,基督对于人性的认识与荀子的“人性本恶”非常相似,都是人天生就带有负面的东西。但说到信仰,我们就有理由去怀疑这个“观点”了。因为如果不去信仰基督教,根本不会去相信有什么天堂以及人类祖先偷食禁果。而且你在世所做的一切难道只是为了在死后可以入天堂吗?你生下来、来世界走了一遭,这么短时间,难道只为了赎罪,为了那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上帝(基督教徒可以跳过)?那你活了个什么?再说了,难道死去之后上天堂之后,就完了吗?你知道你的去向吗?你应该用在世的时间去完成在世所能达成的意义、目标,活出人的姿态,而不是为了神。那么信仰本身有问题吗?其实没有问题,但在看来在保持信仰的同时也要做到一个生而为人的。人生这么短暂,我们来世间走一趟多么不易,还有着不同于动物的可能性,各位,好好珍惜一下吧!

      其实在西方的世界里有两个文化起源,一个就是上述的基督教(宗教)文化,来源于古希伯来。从犹太教(旧约)到基督教(新约)到如今都是宗教的形式,除了中世纪的宗教变成了完全束缚人正常生活、生存的困扰,成为了人之自由的压抑。还有一个就是来自于西方的古希腊文化,也就是哲学的源头,理想的萌芽:


      了解完了中方以及一西宗教对于人性的两大思考,接下来出场的就是来自西方的理性文化的产物,由哲学家代表出场!

      首先就是帕斯卡尔。帕斯卡尔其实是一个大气压论学家,但他同时也是个哲学家。在工业革命之前科学哲学是不分家的。文段中描述了人的渺小,的确,如果不站在哲学角度,科学角度也足以证明人的渺小。在宇宙中,人的存在只能说是沧海一粟,甚至都算不上。那个“粟”可能还是个超巨星、黑洞呢,或者是一个星系群体,人不能说微不足道,只能说差不多是不存在的......但是!即便渺小力量小又如何?人之高贵就在于独特的思想、理性,以及人所本有的道德原则。这是目前来说仅限我们认知范围内的独特,其他动物没有而人都有。虽然与孟子强调的人本善不同,但是向善的可能性与理性不都是人所独有的吗?很显然,与孟子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再来看看康德的理论:

      心中的道德律肯定就是仁心四端以及本性之善了,这毫无疑问。当然理解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可以但偏外在一些。头顶上的星空在儒家看了肯定就是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天道以及对于人来说的天命,广阔而神秘。但是不妨想想,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的离开宗教的贯彻,毕竟作为科学巨人的牛顿也写过很多关于宗教的文章。所以其实这个星空也有“上帝世界”的意思。而且正是因为头顶星空的神秘也造就了人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人的约束,让人安稳。所以说这是否也是那个神秘力量在遏制人性的过渡激昂而设定的呢?在我看来,这与人性似乎可以成为一种共生关系,毕竟我们不可能完全离开宗教。虽然说有张力、冲突所在,但也正是如此才促进了人的进步。难道不是吗?


      这个世界性观点的讨论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纵观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逐渐认识人本性的过程。我倍感收获,重新让我认识了真正的人。我们不仅需要珍惜,还需要去扩耳充之。而且虽然“科技往前走一步,上帝往后退一步”,我们也不能完全离开神对于我们的限制。人的渺小是不可改变的,所可改变的是除渺小之外对于这颗沙粒的改造,如热度、力量、亮度等。当然,更多的领会还在过程中。当感悟变成行动,领会也自然有了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性本恶or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