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与语言态度研究

#职业病#看绿皮书的时候有几处出戏的地方,确实是由于职业病。

(1)绿皮书的时代背景是毫不掩饰的种族歧视依然盛行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黑人在美国南方旅行只能够呆在某些特定只接待黑人的旅馆。其实华人也受歧视,只是当时制度化的程度没有那样深(《排华法案》在二十年前已经废除)。一项早期的研究人的态度与行为差别的研究发现(比电影年代稍晚一点),如果打电话去问能不能接受华人住宿,大部分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但是当亲自去到前台,却大部分都愿意接待,说明口述态度与情境中的行为不一致的问题。

(2)Don的口音问题。家境优渥、从小照精英培养的Don一口标准美语,用词正式、讲究,跟男主Tony粗旷、充满“语法错误”的用语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可以说Don所在的社会阶层(但不包括肤色)和教育背景给予了他这样的口音;另一方面,通过一点语言学的想象,我认为他这样的口音正反映了肤色给他带来的困扰与社会压力。标准口音作为一种象征上流社会、良好出身的珍贵资源,往往是弱势群体趋之若鹜的目标,因而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研究中往往发现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标准语或不带地方特色的标准口音,而男性反而以自己的口音为傲,以口音和粗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男性气质,并寻求与同伴的认同。所以Tony可以说粗口,可以用double negative,但是Don却不能有这样的自由。在当代,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working class试图去使用upper class的口音和用词,有些时候,他们的用词甚至比upper class更posh。而出身高贵、受过昂贵的私校与牛剑教育的英国政治家们,却在说话、行为和打扮方面努力“接地气”。可以说,不需要担心自己社会地位与自尊的人,才有这样的“自由”。


by 没时间写公众号的瓜瓜(梁斯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绿皮书与语言态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