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明南京城——不只是帝王陵寝

打开南京地图,最显眼的莫过于两处——蓝色的玄武湖和绿色的紫金山。紫金山因山顶常有紫气萦绕得名,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作为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这里聚集了各式各样的文化遗存,六朝、明朝、民国、佛教文化融合于一山之中,漫步其中常有时空错乱之感。

既是风水宝地,这里最为著名的便是陵墓。帝王们在此山修陵,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东吴大帝孙权,葬于梅花山,具体墓址已不可考。最著名、规模最大的,便是位于紫金山南麓、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孝陵以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开国功臣墓成拱卫之势。

明孝陵

去一个景点之前先看地图规划路线是我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然而在明孝陵这里我犯了难,因为明孝陵名义上的入口是下马坊,经大金门、四方城、石像路转向翁仲路神道、过棂星门转向东北才能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其中两次转向绕过的,便是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地梅花山。路途遥远不说,要是想去看看梅花山,势必有一大段路线会重复。因此我决定打破常规,从翁仲路神道直接向主陵进发,直奔主题。

所谓翁仲,就是陵墓前、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是中国传统帝王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孝陵神道两侧立有文臣、武将各两对,一如朝堂上百官觐见的场景。

翁仲石像
棂星门

过棂星门后孝陵主体部分也就不远了。从此处开始,建筑开始恢复传统的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布置方法,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显示出皇家的气派。孝陵的主体部分被三道门自然的划分为三个部分,从文武方门进入,最先出现的是一间碑殿,内有清康熙皇帝御笔“治隆唐宋”四字石碑。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题写这“治隆唐宋”碑,虽多少有些拉拢汉人巩固统治的意味,但我更愿相信同为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康熙帝称赞明太祖治国理政堪比唐宗宋祖的话是有其英雄相惜的成分在的。

“治隆唐宋”御碑

过享殿、内红门,一座恢弘壮阔的石质建筑映入眼帘。这座堪比皇城城门、巨石堆砌的方城向游人显示着开国帝王才能拥有的气派。从城下正中的拱门拾阶而上可以到达楼顶,一览孝陵全貌。石阶顶端正对着一处方圆数百米的圆形土丘,四周有条石堆砌的石壁,明太祖与马皇后合葬于此。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字,看字形应是近代所刻,具体何人何时所刻已不可考,给孝陵增添了一些神秘感。

方城
方城拱门
“此山明太祖之墓”刻字

从孝陵宝顶返程,心里还惦记着那神道绕过的另一座山丘——梅花山,东吴大帝孙权安葬于此,但年代太过久远,如今陵墓所在早已不知所踪,只有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前的那尊石像还在提醒游人孙权墓的存在。这不免让人们心生感叹,即使是帝王显贵,身后也只不过是一抔黄土,与常人并无两样。即使修筑有陵园墓室,经过战争盗掘、王朝更替、风雨侵袭,又有多少能有幸遗存下来呢?

东吴大帝孙权像

从梅花山穿过,我又回到了本次出发的起点,顺着另一个方向望去,那本应当是来途的路变成了归途。石像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在古代,这些神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辟邪的作用;獬豸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骆驼是沙漠的象征,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象是兽中巨物,坚如磐石,表示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之首,象征吉祥光明;马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坐骑。神兽一个个虽不是精雕细琢,但也是活灵活现,对称延伸的布局也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气氛。

石像
石像

石像路旁边的一条支路,同样是两排对称种植的树木,在这座陵园内,对称就是最重要的主旋律。

石像路旁一景

再往外走就是明孝陵的正南大门大金门了,临近大金门最后的一个景点是四方城,因顶部无存,仅剩四壁,建筑平面为正方形而得名,内有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详述太祖一生功德。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明清皇陵同类中最大的一例。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从大金门走出来,仿佛一瞬间就回到了现代世界,柏油路、汽车、散步的市民。好像之前这段旅程是穿越回了古代,而刚才出来的那道门,就是时空机器的边界。

陵园外一景

相比于明朝时孝陵附近的戒备森严,我更喜欢如今的孝陵,想感受历史的可以亲临古皇陵、亲手摸一摸时间在巨石上留下的印记;想锻炼身体的可以在巨树遮蔽的绿道上挥洒汗水,想放松身心的可以在梅花山上漫步,欣赏花开花落的四季变化。这里不再是皇家禁地,不再是显贵们的私人场所,而真正成了普通百姓的后花园。即使现在不是梅花山最美的时节,但随手拍一张路边的野花,也能感受到这里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你们说呢?

路边野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迹明南京城——不只是帝王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