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各地产业转移研究报告

传统制造业在转移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地区集聚。新兴制造业向地理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中部核心二线城市群逐渐崛起。

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经济腾飞无不受益于全球产业转移的大势。作为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中国,也并不例外。

每一次的产业转移浪潮都促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发生深刻变革,其中的第四次、第五次产业转移更是与中国经济近40年的起伏休戚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表现出“东强西弱,南升北降”的特点。最近几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体现在产业资本开支的新旧分化上,也体现在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大迁移上。

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

一、受益于第3轮产业大迁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依托人口和改革红利承接第3轮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开启“外向型”经济增长之路。这个时期亚洲“四小龙”制造业陆续外迁,当时的中国恰好处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快速攀升的“人口红利期”和改革政策密集落地的“改革红利期”,主动承接全球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承接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主导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主导,助力中国工业体系完整化,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国际产业转移一般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标准化生产流程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全球面临第4次产业迁移,中国低端制造“内移”“外迁”,加速向高端迈进。

当前,我国中低端产业正有序迁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已较为充分,计算机通信、医药制造等8个领域,较符合中国“先进制造”发展方向。2011年转型以来,中国低端制造业正加速“内移”“外迁”。近年来,支持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已较为完善,计算机通信、医药制造等8个领域或是我国未来“先进制造”发展方向,2018年加速走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智能化道路。

强者恒强,二线城市逐渐崛起

中国正在进入产业转移与转型的关键阶段。近年来,一线城市正在逐渐关停制造业,促使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务业聚集。目前,北上广深的第三产业占比均已突破60%。近年来,传统制造业在转移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地区集聚。近年来,产业迁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线城市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郑州的富士康系,武汉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贵阳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

一、一线城市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务业聚集

虽然前面提到“中国汽车制造的中心仍然是上海,汽车制造也是广东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整体上看,一线城市的产业结构已经表现出中高端服务业的集中化。2018年,北京新增机构高新产业占比过半,新增服务业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4.4%;广东占比上升最快的是保险、互联网;上海占比上升最快的是智能制造业和互联网。2018年,北上深三个城市的服务业产出占比均超过了60%,其中北京的服务业产出占比已经达到了81%,上海和深圳分别是69.9%和60%。

二、传统制造业在转移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地区集聚。

汽车制造业大部分还是传统产业,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中心仍在上海,其他区域的汽车制造集中程度也进一步提升。北部区域向东三省(主要是长春、沈阳)、河北集聚,中西部区域向湖北、重庆集聚,南部区域向广东、广西集聚。目前汽车制造已经跃升至湖北第一大产业(东风),也是河北(长城)、广东(广汽)的支柱产业之一。新能源车属于新兴制造,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即将改变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成本结构和供应格局,但是整车制造这个传统产业仍然是强者恒强,向优势区域集聚。

化工行业整体上是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各有侧重。但东部沿海的山东、河北、江苏,以及西部的青海是化肥与农用化工的主要生产地,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工集中分布在山东、湖南、长三角地区,也展现出区域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的特点。资源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着力发展基础化工;东部地区着力发展精细化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低碳资源利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上,继续引领我国化学工业转型升级。

钢铁的分布很明显受到了去产能和环保限产的影响,产业正逐步升级与转移。从各地粗钢产量及市场份额来看,北京和海南地区粗钢产业完全出清,上海地区钢铁产业出清明显。此外,内地地区的市场份额几乎都呈下降趋势,而外围地区几乎都呈上升趋势;钢铁产业从山东、辽宁和上海迁出,向河北、江苏和山西三地转移最为明显。但目前,中国钢铁主要产地还是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和山西等地区,合计占全国比重57.72%。

化纤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集中度提升。东三省的化纤向辽宁集聚,辽宁是东三省重要的化纤生产基地,化纤也是其十大产业之一。中东部地区,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区的化纤企业数量逐年下降,逐渐向浙江、江苏集聚。化纤是浙江前五大产业,强者恒强的特征明显。

纺织产业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呈现出原料导向性、市场导向性分布等特点,不同区域发展重点不同。

三、产业迁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线城市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

东部地区在转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加快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机械、医药和汽车等高端产业。其中,医药行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和聚集,近5年时间里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占比增长1.84个百分点;机械行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4.8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聚集,分别实现增长5.12、3.77个百分点。长春的医药,合肥的人工智能,武汉的新能源汽车,西安、成都、贵阳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都是这段时间逐渐形成的。

以建材行业为例,看我国产业转移路径

建材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目前,我国建材产业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渐次转移,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建材企业数量及销售额比重均达到53%,比本世纪初分别增加4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一、不同地区对建材产业承接内容不同

首先,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东北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次,政策导向仍然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工信部发布《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中对建材产业的迁移做出了引导方向,“因地制宜”是建材产业迁移路径的重要因素,通过整理并汇总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优势,选哪儿总结纺织产业转移方向如下:

西部地区仍是建材行业主要承接发展地,但更加注重产业高端发展定位,注重产业协调发展和循环发展,几乎各省区市均有资源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配套发展。具体来看,西部地区通过利用西部丰富的非矿资源,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同时推动新材料和传统建材产业绿色发展。

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则主要从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更好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出发,致力于将现有非金属矿产业做深做精,同时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具体来看,东北地区应发挥吉林硅藻土、黑龙江石墨和高岭土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金属矿及深加工产业;中部地区选择做大做强河南超硬材料和耐火材料。

东部地区作为建材产业转出区,其发展建材产业的意愿主要集中在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及新型建材等方面,更多体现出绿色环保、高端化、智能化、功能化的发展转型方向。具体来看,东部地区选择加快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碳纤维、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特种功能材料、战略前沿材料等产业,推动绿色建材发展,例如广东、福建等地着力推动陶瓷等产业转型升级。

二、园区成为纺织业主要承接地

在沿海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很多地区都将承接建材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纷纷建设建材产业园区,将园区作为承接建材产业的主战场和重要平台。选哪儿网就帮助湖北明鑫鸿运铝模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武铝铝业有限公司就是转移落户到了湖北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每年,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都会组织评选全国建材园区20强,帮助建材企业转移。

资本逐利,全球产业转移的基本逻辑是不断寻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价格“洼地”的过程。各地如何明确自身优势,通过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吸引企业转移才是各地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

总之,产业升级必然会带来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又会提高产业竞争力,中西部要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年中国各地产业转移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