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教程 李秀军版 笔记

                               第二章 西方中世纪音乐

        时间:西方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这一千多年的西方音乐文化。中世纪历史的开始是以公元476年古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为标志的,而1452年土耳其最终对拜占庭的占领,标志着整个中世纪时期的结束。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昏暗、愚昧、甚至倒退的历史年代,人们常用“昏暗的中世纪”这一词来形容它的昏暗没落。然而实际上,他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时期,也是西方音乐艺术的构成时期。它一方面保存并延续了包括音乐在内的古希腊文化,另一方面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孕育着欧洲文化发展的未来,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影响深远的。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发展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因此它最终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中世纪乃至以后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和推动力。


第一节  中世纪教会音乐

一、格里高利圣咏

        5—11世纪为中世纪音乐的早期;12—15世纪是中世纪音乐的成熟时期。早期基督教教会成为中世纪音乐文化的垄断者,音乐被打上了强烈的宗教色彩,最能代表早期中世纪音乐的风格体裁就是格里高利圣咏。

        相传公元6世纪左右,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统一了基督教的礼拜仪式,同时对各地礼拜教堂的圣歌进行了收集整理成一套《唱圣歌集》,后被人称为“格里高利圣咏”。(西方音乐的源头)实际上,是在他一百多年之后由法兰克人完成。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功能、分类方式和影响:1.格里高利圣咏所用的调式为八种自然音调式(及教会调式);2.圣咏的词来源《圣咏》;3.它的旋律音域不宽,多为级进成弧形的单音音乐;4.圣咏在节奏上自由而灵活;5.它的演唱形式为无伴奏的男声齐唱和对唱。6.圣咏在表情上追求超脱、宁静的气氛,是一种专为宗教仪式所用的实用性、功能性音乐。

        主要分为三类:1.一类是吟诵式,它的特征是词的一个音节对一个音符;2.另一类是花腔式,特征为词的一个音节对许多音符;3.第三类是纽姆式,特征是词的一个音节配置二到五个音。除此之外格里高利圣咏的演唱方式还有直接齐声演唱的圣咏、交替演唱的圣咏、应答演唱的圣咏等。

        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被用在基督教日课和弥撒两种仪式。日课是一天中按固定的时间祈祷8次的礼拜仪式,与音乐直接关系的晨祷、早祷和晚祷,以唱诗篇歌为主。弥撒仪式是耶稣晚餐象征的再现,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序引、福音仪式、圣餐仪式。它的中心内容是圣餐仪式。弥撒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特定宗教节日使用弥撒——特定弥撒;二是每次弥撒都使用的——常规弥撒。特定弥撒的歌词是可变动的,常规弥撒则是固定的。常规弥撒包括:慈悲经、信仰经、荣耀经、圣哉经与羔羊经五个部分。

        格里高利圣咏影响:1.摆脱了早期西方音乐口传心授的方式,成为有乐谱记载的第一部音乐文献。2.促使了音乐记谱法和唱名法的产生。3.到十六世纪为止,它成为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基本源泉。

二、格里高利圣咏的进一步发展及宗教剧

        典型的格里高利圣咏从9世纪开始得以进一步发展,受当地音乐与拜占庭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继叙咏”和“附加段”的“格里高利圣咏”变体。

        继叙咏:将散文诗填在花腔下面,一个音符对一个音节。

        附加段:通常是指新创作的附加在特定弥撒进台经中的段落,花腔旋律下写的是韵文诗词。

        宗教剧(也成礼拜剧):宗教剧大约在十世纪出现,源于待对话性质的附加段。宗教剧虽来源于继叙咏,但却更为接近表达剧中的任务情节。总之,宗教剧虽然是根据圣经改写的,但却距离真正的宗教活动较远,它的音乐也是一样。



第二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在中世纪,教会是歧视、排斥和摧残世俗音乐的,尽管如此,世俗音乐任然在教会以外的广大地区得以流传。自十一世纪后半叶十字军东征的开始,骑士诗歌作品形成了欧洲最早的世俗文化传统。用这些诗歌创作的骑士歌曲,是中世纪世俗音乐的主要形式。

        骑士歌曲:由骑士们自己填词、创作的单声部世俗歌曲,歌曲表现的主题是爱情、道德及与十字军相关的战争与政治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与德国恋诗歌手:骑士歌曲最初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随后传播到加泰罗尼亚与意大利北部,并于1130—1210年间在这些地方盛行起来。1170—1240年间骑士歌曲盛行于法国的北部。这些歌曲在法国南部称为“特罗巴杜尔”(特罗巴多),在北部称之为“特罗威尔”。

        特点:1.这些游吟诗人大多来自骑士阶层,也有许多贵族和国王,如英国的狮心王理查。2.大部分的游吟诗人都是自己作词和谱曲并演唱,可谓既是诗人也是音乐家。3.12世纪下半叶,骑士歌曲传入德国,德国称这些创作骑士歌曲的游吟诗人为“恋诗歌手”。4.到了14世纪,来自市民行会的“名歌手”取代了“恋诗歌手”。名歌手多来自社会中产阶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自己的歌曲组织并严格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骑士歌曲的艺术特征:1.骑士歌曲表现得中心内容是爱情。2.总体上来说与格里高利圣咏完全不同,旋律富有歌唱性,曲式上常用AAB的巴歌题结构,用琉特琴和维埃尔琴等乐器伴奏。


第三节 中世纪的复调音乐

一、早期的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大约在公元9世纪中叶出现了两本论述复调音乐的著作《音乐手册》和《学习手册》,其最早论述了被称之为奥尔加农的复调音乐。此时的奥尔加农特点为——在单声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音对音地增加一个对应的纯四度或纯五度的平行声部。它要求五度声部要严格平行,而四度声部可斜向或反向进行。11世纪,新增加的声部被移到圣咏上方,并与圣咏声部形成除平行进行以外的斜向、反向的声部进行。这种复调音乐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音乐通常以同度开始,八度结束。

        花腔奥尔加农:出现于12世纪,它的特点是与低音声部相对的上方声部的音符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圣咏音符对多个甚至是一组音符的二声部装饰性花唱歌调。上声部音符的增多是得圣咏声部的单个音符被拉长,其原有的旋律感被减弱,此后,圣咏被称为“定旋律”声部。

二、巴黎圣母院复调乐派

        古艺术:音乐史称1150—1300年为音乐上的“古艺术”时期,特征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莱奥南与佩罗坦。他们主要贡献是:1.高度装饰性的花腔奥尔加农;2.三个和四个独立声部的复调音乐;3.用有量节奏式控制声部的创作方式;4.发展了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三种复调音乐体裁。(莱奥南是巴黎圣母院唱诗班的指挥和作曲家,在历史上他被称之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莱奥南是佩罗坦的学生,史上他被称之为“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

        迪斯康特:特征是1.上方的旋律声部不仅可以和低声部斜向或反向进行,而且两个声部的进行由有量节奏式来进行控制。2.织体写作基本上是音对音的,节奏比较快,多以协和音为主。

        孔杜克图斯:特点1.定旋律声部不用格里高利圣咏,由作曲家全新创作;2.织体上用迪斯康特的手法,形成几个声部同时在同样节奏中运动的和弦式效果;3.歌词多是仪式以外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诗歌。

        经文歌:佩罗坦还写了大量的经文歌,这种经文歌的特点是圣咏声部用拉丁语演唱教义,在它上方两个或三个声部用法语或意大利语演唱世俗内容。“古艺术”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从13世纪末开始,宗教音乐渗透进了世俗的歌词和音乐,经文歌是这种融合的最好见证。

三、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

        “新艺术原是法国诗人、作曲家维特里写的一本关于新的作曲法的书名,后指14世纪法国、意大利新的复调艺术风格,而有别于巴黎圣母院的”古艺术“。在记谱上,维特里将音符三分法改换成二分法,创作上使用更短、更长的音符,同时将“等节奏”的手法运用在支撑声部,作为对作品的结构手段。这种新的创作特征是音乐艺术向世俗方面转换的重要标志。文学艺术也开始打破宗教形态的束缚。露出了文艺复兴。

        “新艺术”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是法国的诗人、音乐家马肖。他一生创作了23首宗教体裁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世俗体裁有42首叙事歌、21首回旋歌和33首维勒莱等。马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用当时写宗教音乐的复调技法创作出的多声部世俗音乐。同时世俗音乐的活力也被带进了他的宗教音乐体裁中,是他的宗教音乐具有了生动的人间气息。

        意大利的“新艺术”:主要体裁有叙事歌、猎歌、牧歌。14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是意大利最早出现的本土音乐体材之一,主要表现内容有爱情、道德、田园诗和讽刺诗等牧歌的音乐较为抒情,并附有意大利式的情感表现特征,结构为二段体。同猎歌一样,意大利叙事歌在技法上同样具有意大利音乐的风格特点,特别是在音乐的抒情性与歌唱性等方面。叙事歌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是弗朗西斯科`兰迪尼,他惯用的高音六级到一级以及低音二级到一级的反向终止,被称为“兰迪尼终止式”。


第四节  中世纪的音乐理论

        美学观念:音乐是上帝的奴仆,所以它理因为上帝服务。

        中世纪的音乐调式:法兰克人在归纳和整理圣咏时,根据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拜占庭音乐调式及对格里高利圣咏的研究分类为8种使用的调式。到了16世纪,教会又引入了伊奥尼亚调式和爱奥利亚调式及它们的两个复调式。而这两个正格调式就是我们今天的大调式与小调式的前身。

        记谱法和圭多的六声音阶唱名法:中世纪初期的乐谱被称为“纽姆谱”,这种乐谱是在格里高利圣咏拉丁文的上方用点、横线和斜线等“纽姆谱”确定其音高。意大利阿莱佐的僧侣圭多在原有二线谱的基础上有增加了两条线,形成了四线谱,使其能更准确的记录纽姆谱上的音高。圭多的另一个理论上的贡献是首创了六声音阶的唱名体系。

        有量记谱法:纽姆谱只能确定音的高低,不能确定音的时值。13世纪后半叶德国音乐理论家、教士弗郎科写了一本《有量歌曲艺术》,此后开始了有量记谱的历史。

中世纪音乐小结:纵观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音乐发展,西方音乐经历了一个建立基础、不断探索、渐进发展的重要历史发展过程。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音乐作曲家不断地从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创作来源和养料。同时从古艺术时期开始,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音乐史教程 李秀军版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