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 搭建知识体系的三个思路

看到过这样一个比喻:没有体系的知识是一盘散沙,聚的多也堆不成塔,没有根基也没有结构,风雨飘摇随风坍塌的沙堆。搭建知识体系可以说是知识管理进阶的必经之路。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曾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搭建知识体系对个人知识管理和运用的重要影响。

文中指出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应王夫人的境界,收藏很多文档、音频、视频并分门别类,然后并没有什么用。

第二个阶段对应王语嫣的境界,知道要联系经验,要加工梳理,要在应用中学习,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个阶段对应张三丰的境界,通过输出来升级表达、成为专家、变现知识,同时增长我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促进他人成长。

什么是知识体系呢?

《这样读书就够了》给我们做了形象的解析,让我们看到知识体系不是点,不是线,而是立体的网络。知识体系的成形过程如下:

最初我们接收到的知识是某个点,然后,我们给碎片的信息加上前因后果;接着,再加上使用边界;最后,我们通过与自己相关联,反思行动从而信息变得更加立体。这样就形成了(如右图中的)知识晶格。当我们有了多个这样的加工处理后的知识晶格,相互关联便会进一步形成知识体系。

那么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文中给出了三种思路:

思路1:从问题出发

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去追问反思,去咨询请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梳理、总结重复出现的问题,分析其本质,确定其前因后果,在讨论中明确其适用边界,在追问中规划行动目标和具体做法。

经典作品《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在讲解如何做主题阅读时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为什么都会这样呢?我们会发现这种方式都是结合自身遇到的问题/想解决的课题出发的,这样建构的体系也能真正地与自身结合。

思路2:从点到网

针对同事的经验之谈、部门总结的实战技巧、网上看到的短文贴士、翻书得到的名言警句……进行分析和整理,写出一些便签(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榫卯合缝的对接信息。从问题出发,在框架中填充知识、信息、经验等。

关于整理类似的资料,之前也曾有过顾虑,因为整理后发现基本没有用过,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因此曾一度怀疑这些碎片化学习根本没用,但实际每天又都在有意无意地碎片化学习着。

看到这段由点到网的思路,让我想到,原来有问题的或许不是碎片化学习本身,而是自己缺乏将碎片化知识吸收关联内化的能力。结合碎片化学习的当下,发现这种从点到网的思路其实恰好有适用空间。

思路3:是从网到点

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这本书的框架体系--树干、主干。慢慢地,把根据书本整理出的便签填充到框架的不同位置,把其他书的知识或各种来源的信息也填充到这个框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填充进去。

这里的网不等于我们看到的某一本书的框架或几本书的框架拼接,关于如何对于一个课题建立一张属于自己的网,在另外一本书得到了可以借鉴方法是从两部分着手,先梳理自己就这个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点,再结合这个课题的经典入门书籍归纳课题要点,架构初步的网络体系,然后再填充对应的点,至于网络的完整性可以在实践中逐步优化。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思路需要用到成人学习能力的3个维度;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搭建知识体系也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综合锻炼。

彼得·圣吉曾说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刻意去教,而应该给他们一种工具,让他们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所讲的“便签读书法”就类似这样的工具,读完后发现这不仅是个帮助我们阅读的工具,也是在帮助我们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搭建知识体系的三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