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者的忧心,却是普通农村人的选择与逃离

近日,一则“北大社会学家忧心农村凋敝”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作为小县城里出来的人,每次回去,都会感叹乡下除了逢年过节,都见不到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土地和房子开始荒废。但也仅仅只是感慨,从来没有向北大学者这样上升到“忧心”的社会问题层面,因为对我来说,这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也不是我现阶段会想的事情。

无人村,岁月的痕迹

不在农村长大过、生活过的人,可能对农村带着一种偏自然、偏淳朴、偏无忧无虑的童话想象,但如果你就在农村长大(除去那种百强县的富裕村子),里面的苦真真切切。有一个景象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中。记得自己上初中的时候,天不亮就起来,自己做顿粗糙的早饭,再做点中午吃的菜带去学校,天都没有完全亮,步行五十多分钟左右去学校。回想起来都觉得害怕,现在让我一个女生天不亮、或半夜在外面走,完全不敢,而那时的自己有多无奈已经记不清了。这只是十几年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小碎片。真的不愿意再回去尝试和体验,更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重新走一遍自己的路。农村的局限,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的局限,城市对农村的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这些从农村带来的自卑与敏感只能深藏于心,只能依靠更多后天的努力慢慢去改变。

对于像我这样的群体(我相信有很多),这样的想法是刻在骨子里的,是一生奋斗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是一些脱离实际,说一句“对农村的凋敝十分忧心”,然后引起广大社会关注,所能抚慰和解决的。我虽然只是211硕士毕业,但也发表过社会性的论文。一些论述、结论、措施其实很概念化,理想化,真正要落到实处,需要花费多少人力和财力可想而知,可能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解决的社会源问题。想想一座古往今来城市的建设,更别说去建设一些没有任何历史积淀的农村了。几代人的经济基础积淀和思想的提升才会带来改变和进步。

城市建设,背后支撑的力量

我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现阶段也没有什么回去建设家乡的崇高理想,也不会忧心农村的凋敝。今年十月份把户口迁到城市里来,再在城市里买个房子,为还三十年房贷努力工作。我身边也有好多小地方来的高学历的男男女女,都是这样选择的。在这个阶段, 即使工作压力再大,我们会选择留下来。

除非我们已经解决了现实生活种的难题,还有余力,还有能把自己提升到像北大学者那样高的思想境界,我们会关心农村为什么越来越萧条了。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连个住的地方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房东收房、涨租,打个车都舍不得,吃顿好吃的都要犹豫好久,连个人问题都解决不了,所有的精力放在个人身上都还不够,你让我去忧心别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有可能吗?我现在做不大,至少不可能去花大力气做。

老小区租房生活,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

社会上确实有不少像北大学者那样有深层次境界的人、有很多有能力的人,但普通人占更大多数。不久前因摇号买房,查过杭州的ABCDE类人才的占比。据统计,2019年末,杭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达1036万,而ABCDE类人才是2W多。大多数人都在现实生活中挣扎。我可以接受思想的浇灌、洗礼和引领,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按你的想法来做。

你有你的忧心,你的焦虑,我还是会这样选择。

原文来源:树洞学习馆,欢迎投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学者的忧心,却是普通农村人的选择与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