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言疯语# 本土化品牌

➡微信公众号:营销二三事  有图,有案例,持续更新




某娘注释:本土化品牌由本国人原创且由本国人持有的品牌,同于民族品牌

图片发自App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对于品牌的划分会有诸如本土品牌,合资品牌,进口品牌等,但这类的划分的结果却不是强化了某种民族自豪感,而是给本土品牌扣上了一顶“低价,劣质,山寨”的铜帽,然后通过舆情不断地敲击,回响,强化,再变本加厉地人云亦云,最后三人成虎。


图片发自App

这种印象经过数代人不假思索的复制,从而使得本土品牌在本土渐渐被边缘化。试问,在这场人声鼎沸的闹剧当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先作为一个消费者,继而沦为受害者,再而逼为肇事者呢?有人说:现今信息爆炸给每个人脑容量的冲击丝毫不亚于138亿年前的那次宇宙大爆炸,在海量的信息流面前,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正如吞咽流食一般,不加咀嚼,不知其味,穿肠而过,不知所踪。留下一地鸡毛,留智者自知。


图片发自App

当然,别误解我的意思,我没领过盒饭,也不是“老大哥”眼中的好同志,我无意为本土品牌辩护,只是觉得他们的发言至少要有被聆听的机会。说到这里,有人会开始做推演了,诸如本土品牌质量不好啦,技术跟不上啦,设计不能看啦等等等等,这些归因确有其实,但从营销角度来看,大部分本土品牌不!会!玩!

图片发自App

随手举几个栗子,李宁“玩”上了纽约时装周,同款服装在天猫1分钟售罄。510中国品牌日天猫“玩”国潮,2天成交2.1个亿。RIO更是“玩”了个六神花露水风味的鸡尾酒,一上线5000瓶库存17秒就被抢光。博物馆文物“玩”上抖音,饿了吗送个可以吃的筷子给你“玩”。


图片发自App

事实证明,在商品功能的物理属性的背后,消费者还寄托了更多的情感诉求,而这一诉求正慢慢成为扣动消费的扳机,无关理性决策,只为片刻满足。

《娱乐至死》当中提到在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一切行业都心甘情愿地沦为娱乐业的附庸。

图片发自App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带来了消费能力的迅速攀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极大的空洞和不满足。于是,一类人通过持续寻求外界新鲜感的刺激来自我麻痹和自我取悦,“好玩”便是他们的诉求。另一类人通过阅读和修行来寻求自我提升和自我满足,当然,这一类人还是少数。

由此看来,本土化品牌的当务之急是,好好琢磨“玩”这件事儿。

疯言疯语,就此停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疯言疯语# 本土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