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CEO们都在学些什么?

1、中国顶级CEO们究竟在学些什么?

答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能力——思维力!

2006年4月7日,由长江商学院、沃尔顿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国企业CEO课程”,35位中国顶级CEO学员汇聚一堂,学员包括中海油掌门人傅玉成、TCL李东生、蒙牛牛根生、阿里巴巴马云等等,皆可算是当前风云一时的人物。学费不菲,四期课程,每人收费二十六万人民币。

虽说是昂贵,如果将他们每天的时间与他们掌控的资产进行对应,没有一个不是寸时寸金。在常人眼里,这些人物不定多忙,要专门划出时间来学习,所学内容一定不一般。不过也确实不一般。

那究竟这些中国顶级CEO们在学些什么呢?

这些著名商业学府给规划的学习目标是:期望从“月球上看地球”;从“世界看中国”;学习如何打破传统思维的樊笼;如何应对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课程设置没有规划技能、技巧、工具等一般企业管理类内容,而整个是一个针对企业复杂性问题的战略视野、战略思维课程。

不论是要从“世界看中国”,即经济全球化整体性思维,还是要从“月球上看地球”,都不可避免地是从观察角度,看问题角度,或不同立足点进行思考思维的问题,即提升思维力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学员们的心得:

牛根生:“学习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如果四个模块全学完,心态可能会更平和、更真实、更客观,这对我们而言是最大的收获。”

牛根生能谈到一个心态的平和、真实、客观问题,算是很有些境界了。同时也暗示说明他生意、事业虽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心态却不够平和,即心不安、不稳。

为什么会这样呢?终究还是个前瞻性和智慧问题。对整个业界局势的长远发展不明,始终被市场竞争这个无形之鬼撵着走,如履薄冰。学习了后,领悟了些国际性大企的思维视野、经营方略,算是前车之辄吧。至少眼前的“灯”会更光明些,所以才说“可能会更平和”,终究没底,还是不塌实。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总裁郭广昌:“通过这次课程,发现教授们给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分众传媒总裁江南春:“它为我们企业家提供了多重思考的角度、多维化思考的模式去看待企业面对的问题。”

无一例外,这些顶级CEO们最关注的,也是最难把握的,仍是一生都要领悟的思维决断问题、思维力问题,及由此上升到的智慧问题。

2、现代管理学中各“力”的根本——思维力

现代文明、现代管理学可以说是“力”量无穷(见下面列表)。大量生活或自然中的概念都被当代企业界人士或学者做了演绎,并延展到“力”,赋予了更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但阶段性、局部受益的同时却“框”死了更多的后人。我们很难判断还有什么不可以加上“力”这个尾巴。

图片发自App

“力”,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及作用、推动的程度之意。

能力,即“想”和“做”的水平,整合资源的水平。能推动的为力,有“能”才会有力,能思能想,才能做。

人力、物力、财力是现代企业保证运作中的三个基本力,似乎企业没有人力,或没有物力,或没有财力都是不行的。其实企业没有人、财、物不行,没有这个“力”好象是可以的。

在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高绩效团队方面,员工凝聚力、合力则是必不可少的概念。合力本是物理学概念,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的综合作用可以用合成的一个力来代替,就是合力。

企业竞争力通常是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状态,也可以代表企业某一方面或某个团队的竞争水平。而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也是竞争力。

洞察力、驱动力、决断力、推动力、驱动力、承载力、号召力、营销力等如非把它们套用在企业管理学问上,皆可以说好事者爱“力”使然。

执行力、传媒力则图书市场皆有以此做的专著《执行力》、《传媒力》。《传媒力》是一个新闻广告界人士写的管理学专著,自然觉得企业管理少了自己传媒专业是不可的。

《执行力》则旺了几年,核心问题是企业确实在时代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了普遍的执行问题,强化执行概念,将之上升到“有力”的高度,属应机之作,识得机确实是需要水平的,无可厚非。传统风水学两大派,其一江西派,也叫形势派、格局派;另一就是福建派,又叫理数派、气运派。所谓气运就是以抓“机运”,讲究“应机”。

随着执行力理念和改善方法的普及,执行力渐渐不再成为企业问题了,热潮降温必是自然。随后现场力在日本的制造业开始流行。

当然可以理解,现场的“看板管理”、“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TQM”(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现场类管理理论都首先出自日本业界。日本企业多是终生制,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团队文化都很一致,日本人亦常常是以厂为家,甚至分不清厂和家,自然家庭范畴很多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等点滴心得都用于治家,以至于治厂了,所以日本人厉害。从文化看,这些倒是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和合”理念,天生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内耗资源和管理成本。

领导力,则是针对企业负有重要责任的干部所论,领导重要自然他领导的水平也重要,也包括他的魄力、魅力,所以学术界对领导水平做专门的研究,最后综合成一个“力”字来代表。

学习、创新、创造自人类问世以来就非常重要,而成为学习力、创新力、创造力的机缘则得之于西方管理学国际大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企业专著。针对信息时代的时代问题,强化学习概念,提出“学习为创新应变之道”、“建立学习型组织”……由此而延伸出对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思考。

另外,对企业影响力的思考,缘于对企业品牌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传播,如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企业信誉等,进一步上升到对影响力结构、企业生命组成、企业命运的思考。

……

其实上面所有的“力”,不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无一不是一种能力,一种使用或是被使用的能力。

使用什么?如何是“使用的能力”?

如何又是“被使用的能力”呢?

使用资源。人、财、物、信息都是资源,“使用的能力”其实就是整合资源的能力。那整合资源能力的大小又决定于什么呢?

用问题回答问题就是:谁能整合资源?谁在整合资源?整合资源必须首先通过一个怎样的思考过程?行为前我们为什么要三思而后行?能力的启动要受制于一个什么过程和能力?

“被使用的能力”又是被谁使用?它是通过什么过程来控制使用能力的?

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必须源于一个人(思维主体)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大小即思维力。

我们如果从思维角度来观照,上述那些人造“力”就显得有些问题了:

      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培养的?

      团队的合力、战斗力是怎么形成的,与我们的头脑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决断力、洞察力决定于什么,与一个人的深度分析能力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驱动力、自驱力为什么会很弱,我们为什么难以真正了解自己?

      我们领导力、执行力、创新力的核心是什么,与思维力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学习力为什么会不行,我们为什么难以领会融通?

……

稍微用点头脑就可发现,以上的各种“力”在形成时或形成前必须经过一个思维过程,思维的深浅、水平即思维力决定了它们的大小。

原因很简单,人所有的行为哪怕是最基本的生理——吃喝睡撒拉,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大脑而产生的,何况做事业、企业这样人生大事,不用脑子就叫没头脑。没头脑也就是思维力不行。没头脑的人能做好事情,傻子都不会相信。所以,社会上赞扬那些成功者用得最平常的词就是“这人很有头脑”。

指导人们行为、行动的是思想,而产生思想的是思维,所以我们深圳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有句揭示性的口号“思维造就思想,思想创造价值”,倡导进行管理思想的思维研究,意在融通融合。亦是时代应机而立。

佛学的核心宗法——禅宗走的也是这个路子。禅又叫思维修,是正法门,即通过修炼思维并追究到思维的主体,直接切入生命本源、宇宙本源,所谓“直指本性,明心见性”。

为什么要抓住思维修炼呢?

因为思维是人的大方便,也正是生命悟入的枢纽。生命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只是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它是如何起用的。时时刻刻都在用它“生产”的产品——观点、观念、概念、思想等等,却不知道它的运作机理,否则,就不会被各种“力”所迷惑。

其实各种“力”也都是一种思想概念,在前面知识结构“认清概念化世界”章节中我们对现代人造知识——概念已作过探讨。

人们之所以热中于创立新概念,动机不外乎有这么几点:一是为解决某类企业问题,逐步凝炼出来,系专业化学问的自然发展概念;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进了更多个人欲望,希望能开宗立派,创立学说以创造影响力获利;三是为名利别出心裁,见别人弄了个什么“力”的书挺赚钱,模仿式凑合概念出书。

仅从认识论来看,如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等不同观测点观察同一个事物,建立的坐标系是不一样的,得出的结论、思想及概念俱不会相同。但每一种概念都有一定意义和作用,只是它们的内涵会有很多交和部分,以至概念可以无量多。

同一个概念,对其深度广度的理解,十个人至少有八、九个人存在理解差别,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即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不同。

但人人都在按自己的理解使用概念。所以从本质上说,外在的概念终究是要转化成自己内在的才起作用。如果我们只追逐学习概念,被各种概念的“力”所迷,可是舍本逐末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顶级CEO们都在学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