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来,读吧!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一篇名为《论读书》的小文中说:“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他还说:“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升上去受用。”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打心眼里愿意读书,他们还没开始阅读,只是因为不敢走出“拿起来,读”这第一步,只是因为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技巧和读书环境。其实,能够走出第一步,拿起书,开始阅读,再以阅读技巧为加持,不读书的人也会修炼出“读书体质”。

    《高效能阅读》就是一本分享读书技巧的书。书中列出的89个读书技巧,从入门到进阶,一步一步带领读者从阅读小白成为高效阅读、高效产出的阅读达人。


图片发自App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知名畅销书作家,也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赫曼全脑模型"推广人、业务咨询师、生存技能培训教练。他看起来犹如开挂的人生,其实也有一个普通不过的开始。在开篇,原尻淳一告诉读者,他小时候也是个厌书的学生,尤其讨厌写暑假里的读后感作业。一直到大学时,他读到了几本影响巨大的历史书籍,并掌握了一些读书技巧,“厌书症”才得以彻底改观。就是在已成为阅读专家的今天,他也还是经常行使“读者的权利”,拒绝读完读不下去的书。作者和每个人一样,都是普通人,所以也特别能理解普通人读书的困难,能够特别贴心地给出建议,帮助我们。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深入浅出,对不同阅读阶段的人都非常友好:父母可以运用入门技巧,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视阅读为畏途的成年人可以得到手把手的引领,破除阅读恐惧;已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建立个人阅读数据库,实现高质量产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跳过其他章节,直取所需。这也践行了原尻淳一反复提倡的“跳读”的技巧。我从读者的需求这个角度,分享一下读这本书时可能出现的几个场景。

    一、给父母: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最近,我身边连续出现几个厌学的孩子,情况惊人的一致:作为优等生考入重点高中,高考前夕突然放弃学习,彻夜玩手机,白天睡觉,坚决不肯再回学校。为什么从小到大的尖子生、老师和爸妈眼中的乖孩子,突然变得不爱学习了?读了《高效能阅读》后,我明白了,这些孩子一直来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授,学校和家长没有帮助他们开发对学习的热情,而只是以成绩去衡量他们的价值。他们长大后,会发觉好成绩除了满足虚荣心外,对他们毫无意义,同时也不知道这样高强度、长时间的学习到底有什么价值,当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或遭到某种挫折,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原尻淳一认为,像他以前那样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多半是传统“2D”教育的产物。这种教育以讲授教科书、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为特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很难对知识产生切身的感受,也就难以真正地热爱学习。

    他认为,要发自内心地喜欢读书,找到原动力是关键。因此,他提倡“2D”*“3D”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产生求索某项知识的原动力,然后带着问题到书本里寻找答案,用以指导实践。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热爱新闻的男生,为了Facebook上建设主页,他主动学习了新媒体知识、摄影技术、采访和写作技巧,他能发自内心地去追求这些知识,是因为这些事都是“自己的事”,课堂不再是乏味的45分钟,而成了他增长能力、查漏补缺的工具。

    课堂学习和业余阅读都是这样。有了兴趣这个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书本才不会成为最佳催眠品,阅读才是甘之若饴的事。

    书中还提到了更多教人爱上阅读的小技巧,比如把书带到咖啡馆去读,比如设立家庭图书角,无论是对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有用。

    二、给职场青年: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生活中需要读的书很多,学生要学功课,青年人要学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理财知识,职场新人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发掘源自内心的原动力。作者提供了一个技巧:通过公开课、TED、播客、听书等在线教育资源,先对该领域的历史、框架、内容有所了解,产生好奇心,然后再去读书,如此,趣味性和专注力便会大大增加。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线上教育确实是学习的一次革命。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作者一样,经常参加作者演讲会、读书会、研讨会,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从免费的公开课、TED、播客得到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只要有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读书,就像书里引用的漫画家浦泽直树书中所说:“人类在任何地方都能学习,只要还有求知的心。”

    相对于视频在线教育,音频的形式是更为方便的,它的好处是无需腾出专门的时间段去学习,通勤的地铁上、做家务的桌边都可以听课,我自己经常在早上起来,还睡眼惺忪的时候,边刷牙边听当天的课程,刷完牙,听完一节课,身体和脑子都完全清醒了。

    现在,各大在线学习app都大量上线高质量听书和特色课程,还贴心地自带书单,按图索骥,不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最经典的书籍,推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对希望培养阅读习惯的人,原尻淳一还提出了在博客和作者互动、建立读书群、线上书架等技巧。尤其是线上书架,经常去豆瓣的人可能早有体会,的豆瓣读书主页标注想读、在读、已读书目,列书单,看书评早就成了读书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看着已读书目不断增加,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三、给书虫:建立思维主场

    主场意识是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观点,对于有多年阅读习惯的书虫,这个观点也非常有价值。建立自己的“主场”,就是在阅读的一开始,要先盯住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或者自己的业务领域,做大量的专业化阅读,充分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年。第一年,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结构、业界规矩和业务流程,第二年,进行深度阅读。第三年,在本领域内拥有独立见解。

    看起来,这个建立思维主场的过程太漫长了,有人会觉得很难坚持。其实不然。一开始作者就说了,要从兴趣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去阅读。不管是大学里进入一个专业的学习,还是初涉职场,想要成为本专业、本领域的专才,三年时间是最起码的。

    打个比方,一个初入广告业的年轻人,他要掌握的入门知识包括广告史、市场学、传播学、文字图像创意以及业界规矩等;第二阶段是结合工作,在特定的方向上进行研读,如设计方向、心理学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经过两年的阅读和实践,他就可以在进一步深耕的基础上,开始独立思考和创作了。在商业、新闻、学术等其他领域也是这样。与个人生活兴趣有关的育儿、摄影、艺术欣赏等领域,实践的重要性超过了阅读,但是学习的原则还是一样的。

    主场意识最美妙的一点还在随之而来的“磁铁效应”。还是上面这个例子,这个青年,在广告领域有了比较深厚的积淀之后,就像在思维里树立了一根磁性的主轴,当他开始对周边领域感兴趣,开始阅读经济类、艺术类等方面的书籍时,这些信息就像小铁屑一样,主动吸附到主轴的枝杈上,和原来的知识连通贯串,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思维火花。如书中所说,人生本来就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通过全方位的阅读,建造立体的知识体系,思维视角也不断拔高。

    作者还用一整章阐述了建立个人阅读数据库的技巧。他说,阅读的终极目标在于产出,建立数据库就是为了积累素材,以备今后创作之用。文中提到的Evernote就是非常好用的数据库,它能汇集海量信息,可以在任何时候、多种终端同步使用,被人誉为“第二大脑”。我也是Evernote的重度使用者,账号里储存了我多年阅读笔记、写的文章和平时剪藏的文章,随时随处都可以打开它查阅资料和写作,看到此处不禁心有戚戚。

    《高效能阅读》像一片小海滩,89个读书技巧散落在书中各处,漫步其间,每个人都可以捡到自己喜欢的小贝壳,获得独有的感悟。你觉得太小的贝壳,说不定刚好被一个孩子握在手中当做宝贝,一块黑乎乎不起眼的贝壳,说不定被内行人撬开,里面藏着颗珍珠。要是你立志爱上阅读,那就首先拿起这本书,读吧,它会引导你拿起更多书,发现阅读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拿起来,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