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与iPhone相连,第二大脑真的这么重要吗?

人脑与iPhone相连你敢信吗?

在2020年特斯拉的老板,致力于炸火箭的马斯克,宣布了已经找到高效实施脑机接口的方法。

通过将大量的知识存储在芯片中,在大脑中钻个眼来植入芯片,就可以实现传说中的“副脑”功能,当然这一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

但已经有不少网友表示“我可以”。

的确,在如今高速的发展环境下,给予我们记住的时间越来越少。

仿佛昨天还在玩着诺基亚N97,今天我们就开始讨论“一亿像素”的问题了。

笔记是我们可以留住时间和知识的最好容器,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随时翻阅。

但要知道笔记不是胡记,抄写不是乱写。

现在市面上常用的记笔记的软件有很多,咱们手机的记事本儿也是其中一个,至于用什么软件或者干脆用本,这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的目的。

比如说你把笔记本当成你第二个"副脑",或者你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什么事,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任务清单。

出于工作需求与个人习惯,我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料与案例,又记不住那么多知识,所以对于我来说笔记本对我而言就是"副脑"。

在我的副脑中,我把笔记按照使用场景,分为了3类,学习、工作、生活,下面与你分享我记笔记的一些方法。

一、学习

1、读书

读书是离知识最近的路程,但也是最枯燥的。

到如今我仍做不到对每一本书都耐心阅读,去反复揣摩作者的想法实在是太累了,为了减轻负担,我把书分三类。

重要的、有用的、轻松的。

我做不到每一本书都非常详细的记录。去做所谓的完美读书笔记,其实这样对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是不值当的。

1.1 重要的书

首先,我是要带着问题去主动阅读,我不懂如何理解顾客与市场的需求,我再去买这类的书籍。

主动的阅读与被动的阅读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我会在读书笔记最前面做一个思维导图,并附上书的页数以便回顾查看,不是为了通过导图的方式去概括全书的内容,而是当遇到问题时,自己又想不起来,这样就可以及时的翻书查看内容。

在导图的下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书中的要点。

并且我会在这些书读完之后,想一想身边有可以迅速用上书上的知识,做到知行合一,毕竟学习跟行动是两回事。

甚至我会根据这些书的内容用我的角度去写一些文章,再次加深我的印象。

1.2 有用的书

在书中总会有某个点能戳到你职业领域,就如同做广告的总会看看心理学,产品经理总会学学编程,甚至我的一个医生的朋友,也在看沟通方面的书。

关于这类书,我们要改变单一从头到尾的阅读方式,可以根据目录去优先阅读你感兴趣的内容,谁说读书一定要从第一章开始呢?

在你累积一定阅读之后,你会发现大量书籍(非小说类)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内容,我们可以粗略地迅速过一遍,甚至跳过那些内容。

我的记录方法是记录书中的一些重点和小窍门。

用最直白的方式+例子。但是我不需要有逻辑地去记录它。

1.3 轻松的书

对于我来说,轻松的书多半是一些自传和小说。

在前些日子,我在读斯蒂芬·金的自传,《写作这回事儿》的时候,发现纵然是他也会遇到瓶颈,写作生涯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口气读完后,心里既然感到非常通畅。

但我除了一些感想,并没有写下什么。

这类书往往还隐藏着另外一种属性,“谈资”因为一本轻松的书,并没有很强的垂直属性,面向的群体也是比较广的,这就为我们在日常的沟通中找到了共同点。

其实读书没必要给自己加上每本书都要总结的枷锁,这样就脱离了读书的本质。

2、上课

如果说书本是离知识最近的路,那么上课就是助燃剂。

学习课程其实和读一本重要的书有很多共同点,都需要高度集中的精力,而不同的是,重要的点,已经由老师为你提炼出来了。

但听完很多课程之后,我发现很多时候,即使笔记记下来了,却看得一头雾水。

记录并不等于会了,所以我们需要检验我们的上课成效,所以我在每篇课堂笔记运用了康奈尔笔记法。

康奈尔笔记的内容一定要简洁,有选择性的要当成说明文去写。

比如“我要在今天下午5点玩游戏”就可以写成“5:00 玩游戏”。

要避免大纲形式的记录,高度规范的记录方式会让你失去主观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记录下来。

记录完之后花些时间再读一遍笔记进行检查。

盖住笔记的右侧,再复述一遍问题要点,直到你脑海中形成最准确的知识点,最后在底部写下自己的总结。

花些时间定时地回溯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怎么应用?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二、工作 

1、任务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关于应对工作我们提到了时间安排。如果你想寻求一个最简单的方式,那么我推荐你用清单的方法进行工作。

建立一个便签,依据工作的重要顺序列出1、2、3……

要注意的是在列出事项时,切勿排得太满,预留一些时间去应对突发时间或者休息。

如果因为列得太满而无法完成,会导致自己产生挫败感,形成恶性循环。

你可以使用麦肯锡空雨伞笔记法,不同于康奈尔笔记法,前者的应用场景更多是在解决问题上。

首先你要了解事实情况,在对情况进行描述,最后根据描述写出解决办法。

2、素材库

我的笔记本很大一部分的容量都是被素材库所占据,由于工作需求我需要大量的累积。

以便于我要制作同类型的产品的时候,可以有参照和对比。

所谓“经验”也是建立在看与实操的累积引起的质变。

毕竟我们的脑子容量有限。

但并不是把所有的素材都放入素材库中就完成了。

这样当你使用时候,你会发现素材库已经变成了垃圾桶。

我们要根据素材的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这样当你使用时候能最快的方式找到你想要获取的信息。

3、常用表具

同样我的笔记中还有很多常用的表具、公式、名词解释。

这些表述和公式在很大情况下能避免一问三不知的尴尬。随时调取随时用。

也能让你在没有思路时候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三、生活

1、打卡

每天进行一次打卡,开始很难,但坚持下来之后再看看你的打卡记录,一天一天地累积下来,直到形成习惯,让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每天的产出,慢慢将会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

2、美食穿搭

谁说笔记要记录工作中的事呢?你的穿搭记录、你的美食作品。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

可以在下厨房、小红书等分享类APP找到一些优秀的案例与示范,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甚至可以随时与别人分享你的制作技巧。

3、个人资料

我们注册了太多太多的账号,每一个网站的注册规则都不一样,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就能帮你省去找回密码的时间。

四、其他

我会把笔记按照不同的类型分组,而不是一篇一篇地在外面杂乱地排序。

这样就失去了记笔记本身的意义,要知道记笔记的目的是再次回顾自己学到的或拥有的东西。

如果你使用的是“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之类的笔记软件的话,你可以在哪个组的前面设置顺序的号把你认为重要的写上a、b、c 然后依次排列。

如果你是一个手账爱好者,你可以购买一些便签条,贴到笔记的边上这样也可以迅速找到你想要看的内容。

文中有很多笔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你可以尝试变成自己的方法,毕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开始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会很难,但当你适应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产出,期待与你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脑与iPhone相连,第二大脑真的这么重要吗?)